閱讀歷史 |

第210章 沒有宛平侯的京城(上) (第1/3頁)

加入書籤

八月初十,宛平侯喜得千金,讓有心人心裡落下一塊石頭。

趁著朝廷吵鬧的功夫,林威上奏皇帝,從京衛武學看,大明武勳子弟戰陣堪憂,就算不帶兵,至少需要到邊鎮經歷大戰。

皇帝很默契,立刻令張之極為首的小公爺、小侯爺,齊齊到遼西、薊鎮任參將佐貳官,為期一年。

過程非常順利,兵部直接批准,內閣甚至沒有說任何話,所有人都處於權力狂歡中,哪還在乎這點小事。

林威和丁紹軾文武結合,明暗結合,破局如此之快,皇帝真的完全沒想到,大明朝突然有了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籌碼,聽說皇帝胃口都好了,不再喜歡海鮮,喜歡上了米粥。

作為一方‘大佬’,最大的好處就是沒人再來‘說教’,立場確定,大家默契做事就行了,各自佈局,用不著三天兩頭扯淡,誰也不用打擾誰。

中秋剛過,遼西傳來‘捷報’,奴酋年初失敗後,身體每況日下,於八月十一去世,新任大汗皇太極積極築邊,對大明邊軍嚴防死守。

天大的喜事啊,皇帝立刻大祭太廟,獎賞宛平侯百匹絲綢,蔭恩一子世襲指揮使。

但隨後朝臣又認為薊遼總督還未上任,邊牆不穩,宛平侯應巡視薊遼軍備,皇帝順水推舟,把林威好一頓誇讚,讓他到薊遼再轉一圈巡視軍備。

大明朝正在制定關鍵的政令,作為始作俑者,林威依舊被視作棋子,被默契排擠在外,美其名曰聲望不足、夯實根基。

去你奶奶的,等老子回來,就‘清君側’。

堂堂京衛掌印,京城地頭蛇,軍令屯田大將,一件事都沒做成,還未熟悉手下將領,被擠出京城,二次做欽差巡視去了。

但是,皇帝期望的一月出政令,到十月都沒有出,天下巡撫和三司主官都有奏摺,根本無法統一意見,尤其是九邊和海防,對朝廷收稅模式,庇護私軍的方式,存在根本的衝突。

好嘛,大明朝的一貫尿性,私軍是所有人願意看到的情況,但其中各有私利。

邊商投資小、籠絡一處邊軍就可以,甚至簡單到給宛平侯屯田提供糧草就可以,有兩萬大軍保護邊商。

海貿呢?一艘大海船就需要好幾萬兩,養活水手、建設基地都是大筆投資,關鍵是海貿需要高價火器,比騎軍靡費數倍,哪能說成就成,先拖著吧,明年再說。

十月,天下稅賦陸續入倉,天啟六年果然是萬曆二十年後,近三十年內稅賦最多的一年,初步估計摺合白銀一千二百萬兩,是天啟元年的兩倍,等坤寧宮等三大殿修繕完成,皇帝就會論功封賞,魏良卿會晉封侯爵。

按照以往的尿性,文官是不會提稅賦這個大功的,魏忠賢會因為‘修個殿’封爵,無形中埋下一個‘濫爵’的罪名。

這次不會了,戶部尚書剛剛統計出稅賦,丁紹軾就上奏誇讚魏忠賢商稅改革的功績,丁大人現在號召力恐怖,接著很多官員上奏誇讚,魏忠賢第一次受到‘非狗腿子’的誇讚,當然知道感激真正的牽線人,偷偷給宛平侯府送去十萬兩。

年初大捷、年末大收,就算年中大災,天啟六年也值得大書特書,中樞人人有功,稅賦就是底氣,天下安穩。

朝臣持續討論私軍之事,皇城也很熱鬧,六百良家女入京,經過出身核查、女四書初考,直接刷掉八成,倒不是她們不合格,是給藩王選妃,本來就沒有皇帝選妃那麼大的規模。

選妃在慈寧宮進行,有資格說話的就三個人,太后昭太妃、信王養母李康妃、後宮之主皇后,三人面試剩下的一百多人。

四人一排, 魏忠賢唱喏名字監督,挨個完成體型(注)、姿態面試後,最終留下九個,其餘人要麼返回原籍,要麼自願到後宮做秀女。

昭太妃在主位沒有動,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