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0節 (第1/4頁)
哪怕是景國建國太祖都未能發出過社稷之聲,這也是他晚年最大的遺憾,甚至被寫在史書之中。
歷代形成社稷之聲的明君能臣並不多,只有秦始皇、漢太祖、漢武帝、漢光武帝、諸葛亮等等十數人而已。
歷史上許多能臣並不遜於諸葛亮,但都因為有異心而未能形成社稷之聲。
一旦社稷之聲出現,那麼至少這個人的忠誠絕對毋庸置疑。
而且一些讀書人私下說過,但凡發出社稷之聲,必然是社稷之主,誰反他,便是反這個國家,他若是倒了,國家並然分崩離析。
盛博源臉上神色變幻,簡直像開了染坊似的。
一眾反對方運的官員,全部低下頭,用盡全力控制文宮。
怕文膽震盪!
怕文膽蒙塵!
歷史上,所有反對社稷之主的人,都失敗了。
一些官員望著垂簾之後一大一小兩道身影,輕輕搖了頭,心中暗想,要怪就怪景國太祖太看重社稷之聲,他的遺憾留在史書中,在景國民間流傳甚廣,現在,反而成就了方運。
景國太祖都沒有發出社稷之聲,方運卻發出了,這意味著什麼?
方運比景國太祖更適合當景國之主!
不管百姓怎麼想,從此以後,至少在景國的讀書人眼裡,方運才是名正言順的景國之主,是比皇室比國君更正統的景國之主!
甚至可以說,方運謀劃幾年後,奪權登基,全景國的讀書人也大都會支援。
經過一開始的震撼,一些官員意識到,方運之所以能發出社稷之聲,除了他的話非常正確,除了方運的確對景國沒有二心之外,更重要的是昨天的十虹橫天。
眾官甚至懷疑,在十虹橫天的那一剎那,方運自身就被景國國運徹底認可,這種認可程度,超過景國任何人,甚至國君,恐怕與陳聖都不相上下。
生在這個時代,是太后和景君的悲哀。
但,是景國讀書人的福分!
方運也愣了好一會兒,沒想到自己能發出社稷之聲,完全是預料之外,隨後想到那壽玉王座,明白了緣由。
但是,張破嶽等方運的好友除了喜悅之外,還有一絲擔憂。
他們暗中傳書給方運。
欲得其利,必承其重。
讀書人與國運一旦關係太密切,會影響聖道方向。
方運卻微微一笑,統一回復致謝,並不多言。
身為讀書人,當揹負一族,區區一國豈能奈何?
過了許久,眾官在回過神了,祝賀不是,不祝賀也不是。
若是當眾祝賀,簡直是把太后和景君架在火上烤。
不祝賀,又有點藐視社稷之主。
那禮殿的大學士林守巖還在看著方運,別人沒有覺察方運的用詞變化,但他第一時間發覺。
方運在說那句話的時候,不是自稱本相、本官或微臣,而是稱“本聖”,這意味著,方運並不僅僅是以左相身份頒佈這個禁令,還是以虛聖之身。
林守巖手碰官印,傳書給禮殿閣老,內容只有七個字。
方運欲悖逆大禮!
方運不經意間看了一眼林守巖,隨後繼續道:“尊禮一定要尊,但不能像我那般尊。我當時只執迷於孔聖的那幾句話,卻忘了孔聖對禮的看法,還有另一句話,在《中庸》之中。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方運繼續道:“這句話有不同的解釋,但聯絡《論語·八侑》中相似的話,我們便得到較為正確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知道夏朝的禮,但繼承夏禮的杞國已經勢弱,沒有儲存好夏禮,沒有辦法佐證。孔子學過商朝的禮,但殷禮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