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44章 崑山的改變,洩洪地變良田 (第2/3頁)

加入書籤

於是一道旨意立刻從京城發出。

去到那些崑山百姓比較集中的地方。

並且由各地官員替朝廷宣講。

與此同時,朱標再次去信把自己的這一番舉動告訴了自己父皇。

朱元璋得知這件事之後。

不僅沒有不開心。

反而對朱雄英大加誇讚:

“瞧瞧咱這個好孫子。”

“都能幫咱查漏補缺了。”

隨著這些旨意的發出。

那些流落在外地的崑山百姓也漸漸的從不信轉為了相信。

覺得朝廷旨意都發出來了。

這件事必然不可能再是假的。

自己流落在外是為了求一條活路。

並不是真的想背井離鄉的流浪。

現在這條活路朝廷給了。

自己自然沒有必要再在外面流浪。

於是各地的崑山百姓紛紛結伴返回自己的家鄉。

等到回到家鄉之後。

發現好處可不僅僅只是這些勸導的同鄉說的那些。

首先朝廷確實是修築了堤壩。

有不少人已經親自去檢視過了。

確實和同鄉說的一樣,堅固無比。

隨著汛期慢慢過去。

陸祥也已經緊鑼密鼓的開始後續的工作 。

更是給了這些人 無窮的信心。

朝廷減免五年賦稅的旨意也不是假的。

並且皇帝陛下就在姑蘇一帶賑災。

皇帝親自來賑災,這些百姓得知這個訊息之後。

真的是被震驚的無以復加。

連皇帝都來了,這事兒還能有假?

所有人心中的疑慮這一下徹底被打消。

再也沒有顧及。

除此之外,朝廷還借給這些崑山百姓第一年的種糧。

因為 如果朝廷不提供給這些百姓種糧的話。

接下來的夏稻播種都是問題。

又何談恢復生產。

之所以是借而不是免費發放。

同樣也是朱雄英在信中給出的 建議。

人們總是不會珍惜免費得到的東西。

朝廷減免的已經足夠多了。

再多的話,很容易激起這些人不勞而獲的心理。

因為他們在外地乞討這麼久,已經有不少人習慣了這種不勞而獲的生活。

這種不正之風是萬萬不能滋長的!

至於這些稻種的來路,自然就是占城國那些高產的水稻。

原本朱雄英就有改種占城稻的想法。

但是 朝廷貿然出手的話,很容易激起逆反心理。

再說了,地分南北,誰也不知道那些占城稻在大明的長勢究竟如何。

崑山災後重建,正好可以拿來試驗。

不成也只是區區一縣,很容易補救。

成了的話,甚至可以大面積推廣。

大明以後也不用太依賴從外面進來的水稻。

飯碗問題,還是抓在自己的手裡比較牢靠。

隨著這些政策一道道的推行下去。

整個崑山到處都是熱火朝天恢復生產的場景。

並且因為加固堤壩的原因。

農閒的時候,百姓們還能去掙個閒錢。

以此來補貼家用。

一場洪水下來,江南地區完全沒有任何受災的跡象。

反而到處都是勃勃生機萬物競發之感。

除了那些想在災情中大賺一筆的商人。

此間事了,朱元璋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算是徹底落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