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兩千五百五十三章 蕭蕭而下(一) (第1/3頁)

加入書籤

哥譚的秋天總是分外的蕭瑟,這裡從來都不茂盛的植物在失去了最後一點綠意以後,就連乾枯和衰敗都沒有足夠的分量,更多地像是扒掉了鋼鐵骨架上的溫柔外衣,讓這冰冷的城市森林迴歸本來的面貌。

用鋼鐵森林來形容如今的哥譚實在是恰如其分,在布魯斯申請博士的這段時間裡,哥譚建築改造工程一直在進行,目前為止,東區已經全部改造完畢。

改造工程的設計思路一直是用有限的土地承載最多的人,並盡最大的可能保障他們的居住需要,為此不惜一切代價。

所以現在整個東區以不足城市五分之一的面積解決了哥譚800多萬各階層人口的居住問題,立體城市規劃的設計思路在其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全世界各地摩天大樓基本都被用於商業辦公,而不是房屋住宅,哪怕是被稱作高層的住宅,也很少有超過40層的,更別提動不動就七八十層的超級大樓了。

顯然,這並不是開發商不想用更小的地塊裝下更多的人,而是過高的大樓已經不適宜人類居住了,保暖、隔音、建築穩定性,甚至是電梯的承載能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有解決這些問題的功夫,不如多想辦法拿幾塊地。

但是這對於韋恩集團來說並不是非常難解決的問題,在確立了整個建築改造工程的核心方針之後,這些技術問題都被一一突破。

首先,東區的建築不是孤立的一棟高樓,一個區域內的許多高樓是互相連通的。

如果非要做比喻的話,會有點像羅馬鬥獸場,柱子和石板之間相互支撐,圍出了外部區域,而在內部留有單獨的生活空間。

這樣可以讓外面的高樓能夠互相支撐,減弱對於材料強度的要求,又不用專門建造單獨的社群活動空間,就連運動場、花園、學校等民生設施也可以塞得進去。

當然老生常談的問題是採光,雖然這一代的哥譚人並不需要陽光,甚至快被那個夏天太過劇烈的陽光給曬化了,但是下一代的哥譚人總要像其他城市一樣過上正常的生活,不能逃避曬太陽。

正常的規劃設計師要麼選擇犧牲建築高度,要麼選擇繼續鑽研材料,才能保證一片有密集摩天大樓的區域正常採光。

但是韋恩集團是不走尋常路的,他們不打算挪自己的建築,他們打算挪太陽。

當然並不是真的去挪恆星,而是利用哥譚上空的烏雲來積蓄太陽光,並在指定時間進行精準釋放。

舉個例子,每一個建築總成都有其編號,編號的意思並不是這建築區域是什麼時候建的,而是代表著它們的地理位置、採光朝向和採光時間。

一旦到達編號所指定的時間,烏雲就會在那一片區域開啟一個口子,把之前蓄積在內的太陽光按照指定的朝向釋放出去,確保在一整個採光時段裡,這裡是能曬到太陽的。

當然,這並不是長久之計,因為自從烏雲可控裝置開始工作以後,烏雲就在逐步減少,據專業的檢測和統計團隊進行的調查和記錄,烏雲可能會在未來50年內逐步消散。

到那時,採光又會變成一個大問題,但是韋恩集團依舊不想挪建築,他們現在已經開始研究造太陽了。

哥譚人對此沒有任何看法,其實是因為他們雖然住在東區,但是現在的東區基本都被改造成了住所,偶爾穿插著的一些便民商業設施也提供不了足夠多的就業崗位。

也就是說他們雖然晚上回東區住,但是白天還是要在其他區打工的。

就因為幾乎所有的人口都被遷移到了東區,其他三個區所有的貧民窟都被徹底清除了,這騰出了數量難以想象的土地。

貧民窟就猶如美國國土上的頑痾,許多人想象當中的那種極為破敗和混亂,沒水沒電,人們都擠在那裡等死的貧民窟確實存在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