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陳友諒的陽謀 (第1/2頁)
陳善兒不敢往下想,陳友諒卻喃喃自語:“為父第二個錯誤是悔不該殺了趙普勝!”
“父皇,趙普勝不是要投降朱元璋嗎?這種人就是殺一萬次都是應該的啊,父皇怎麼說悔不該?”
“我兒有所不知,趙普勝那是我陳漢手下(其實是天完政權)的第一猛將,一直都在替天完政權守住安慶。
這就是一把懸在朱元璋頭頂上的劍,隨時都能要朱元璋的小命,有他在朱元璋斷然不能拿下整個安徽。可是偏偏這麼一個人,卻給為父殺了!”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趙普勝的勇猛不亞於常遇春(傅友德和趙普勝同屬天完四大金剛,趙普勝的勇猛甚至在傅友德之上。傅友德投降朱元璋之後,是朱元璋手下第二猛將,僅次於常遇春。所以說兩人的勇猛不相上下。)
趙普勝常年鎮守安慶,給朱元璋造成很大的壓力。
就是怎麼一個智勇之將,卻讓陳友諒殺了,他能不窩火嗎?
陳善兒說道:“父皇這次要傾全國之力,來與朱元璋決戰。就是為了提升士氣,提高我們的凝聚力!”
“我兒可教!”
“謝父皇!”
“我兒,說了那麼多,你知道朕為什麼一定要攻打洪都了嗎?”
“在兒臣看來,父皇從洪都打,主要有三個原因。”
陳友諒眼前一亮:“三個原因,你說說看!”
“其一,洪都是在我軍背後的一顆釘子。千里奔襲,糧草供應都是問題。如果不拔了洪都,一旦我軍和朱元璋開戰,朱文正就會在後面斷了我們的糧道。洪都本來是我大漢疆土,江州更是我們的大本營,被胡廷瑞那奸臣獻給朱重八,我大軍一到,就會望風而降。”
陳友諒盯著兒子,沒有表示同意,也沒有表示不同意。
“其二,吳軍勢大,不可與之爭鋒!我軍人雖多,卻都是抓來的壯丁,所以父皇要穩紮穩打。朱元璋不來救,我們就拿下洪都,收復失地。朱元璋要來救援,我軍就可以以逸待勞,一舉而殲滅之!”
“其三呢?”
“其三就是張士誠,我們這時候去打朱元璋,朱元璋固然是會回師救援,張士誠卻不會有大損傷,到時候我們還是一場惡戰。我們不去打應天,讓朱元璋和張士誠放心開戰,到時候他們兩敗俱傷,我們卻可以漁翁得利!”
陳友諒選的時機很好,朱元璋二月份去救援安豐的小明王,陳友諒四月份才圍攻洪都。
張士誠雖然在三大諸侯中實力最弱,卻也不是朱元璋能一口氣吞下的。
就算朱元璋能打敗張士誠,也要丟掉半條命,這時候等待張士誠和朱元璋的是六十萬大軍。
對於兒子的回答,陳友諒很是欣慰:“我兒可教,我攻打洪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還有?”陳善兒尋思自己還有什麼疏漏,良久才說道:“是水戰!”
漁民出身的陳友諒自豪的說:“嗯,吳軍擅長陸戰,水軍就差遠了!”
陳善兒眼光閃出光輝:“父皇是要把朱元璋引到鄱陽湖來決戰?”
“正是!”
陳友諒有當世最強的水軍,在長江裡施展不開,也只有在這寬廣的湖面上,才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中國最大的兩個淡水湖泊,一個是江西的鄱陽湖,一個是湖南的洞庭湖,洞庭湖在自己老巢,自然不能在那開戰。
陳友諒選擇的決戰地在鄱陽湖,所以才先去打洪都,就是為了讓朱元璋前來救援。
朱元璋要來救援洪都,就是來送死。他要不來,陳友諒拿下了洪都,以大勝之餘威,再一路東進,朱元璋也招架不住。
這樣可以最小的損耗,打敗朱元璋,吞併他的地盤,也不怕張士誠趁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