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98章 專業精神 (第2/3頁)

加入書籤

先看了一遍剛剛拍攝的鏡頭,接著跟攝影師協調攝像機機位,又去特技組檢視裝置情況。

接下來要拍攝的是漢考克抓著警車當盾牌的鏡頭,演員當然不可能抓著車走,這要靠特技組進行協調。

彼得-博格一絲不苟,不放過任何可能出差錯的地方,不止是今天的拍攝,包括這部影片之前所有的拍攝,他都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付出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

對於他這樣的導演來說,執導這樣大製作的機會太難得了。

最初擔任邁克爾-曼助手的時候,他還沒有覺得怎麼樣,不管是演員還是電影公司,看在邁克爾-曼的面子上,對他都是客客氣氣,但從離開邁克爾-曼獨立成為一名導演開始,真正體會到了一個新人導演的不容易。

這個專案之前,他只能在獨立電影圈執導一些小製作,投資最高的也不過幾百萬美元,不是他不想執導一線大製作,而是沒人願意給一個新人導演這樣的機會。

好不容易拍攝過幾部小製作,混出一點名氣,藉助邁克爾-曼的推薦,他遇到了阿齊瓦-高斯曼這個貴人,儘管一度有些遲疑,卻知道不能放過這樣的機會。

可能真的有導演願意在獨立電影圈中待一輩子為藝術獻身,但絕大部分導演都跟他一樣,有執導一線主流商業大製作的機會,誰願意繼續停留在那個小圈子裡面?

檢查過特技組,彼得-博格對負責人說道,“特魯斯,你再檢查一遍,不要有任何意外,我們爭取一次就過。”

“好的。”特技組負責人說道。

等到這位特技組負責人又檢查一遍,確定不會有問題,彼得-博格才回到自己的導演監視器後面,他的眼睛轉向演員那邊,目光落在了馬修-霍納身上。

“我真的很走運啊。”他低聲自言自語,“獨立成為導演有邁克爾-曼幫忙,轉進商業電影圈的第一部作品就是馬修-霍納主演……”

他在獨立電影圈打拼過,那個圈子是很多新人導演起始階段的必經之路,相比於他自己,大部分新人導演的資源和機會實在是差太多了,甚至是天差地別。

接手這個專案之前,他曾經從一個做電影市場調查的朋友那裡,看到過一份關於新人導演生存狀況的調查報告,一組資料格外引人注目:在受訪的六十位已經有過一部長片作品的新人導演中,有百分之三十八的受訪導演的處女作是自己出的錢,其中在一年之內籌集到資金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二十一,大部分作品要經歷一至兩年甚至三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夠開拍。在那些有過專案失敗經歷的受訪者中,有百分之五十八來自投資問題,居所有選項首位。

沒人會輕易信任一個新人導演,就像沒人輕易相信新人編劇一樣。

彼得-博格對此有著切身的體會,像他這樣的幸運兒實在是太少了。

實際上,由於倖存者偏差,那六十個已經有一部長片作品的受訪者已經屬於“最終拿到投資的幸運兒”,在他們之外,由於籌不到錢而被迫終止的電影導演夢,連最專業的電影調查機構也不知道有多少個。

只有把處女作拍出來,才能正式跨入“電影導演”的行列,但這是一道坎,邁克爾-曼曾經跟他這樣說過:這是一個悖論,你想要別人投錢給你拍電影,首先你得有一部電影證明你自己的能力。所以你第一部電影要怎麼找到投資,就變得特別難。

新導演找投資有多難?彼得-博格親自體會過,專業公司不敢投,私人投資找不到,預售版權沒人買,眾籌難度大過天……

像克里斯托-諾蘭剛出道時,為了籌措新片的拍攝資金,不惜放下身段在電影院裡面求觀眾眾籌。

儘管路比別的新人導演走得順的順,彼得-博格卻也充分體會過其中的艱難困苦。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