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71章 孔子修編六藝(2) (第2/2頁)

加入書籤

大司寇、行攝相事,是實打實的執政大夫。

如今的孔子,年近七十,曾經追求出仕為官,意欲將滿腹經倫用於治國理政造福百姓上,但終歸悻悻而罷。

如今,見弟子言偃在武城治理得當,孔子非賞感慨,道:“沒有活在大道盛行的那個年代,沒有活在三代明君當政的年代,遺憾吶。那些個年代,‘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真令人嚮往。”

言偃牢牢記住了孔子的話,“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這就是咱儒家弟子所追求的大同社會景象啊。

孔子對言偃:“治理武城以來,武城是否有看得上的人才?”

言偃心中一動,立即答道:“有一人,乃本地世家,澹臺人氏,名滅明,字子羽,長弟子六歲。弟子觀之,此人剛直不阿,行不由徑,致力於學業,對禮教文學有相當研究,其學識之淵博,弟子十分佩服,夫子何不一見?”

行不由徑,指的是從來不走捷徑,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從來不走後門。這樣的人,光明磊落,心底坦蕩,絕對的君子。

孔子大喜,在言偃的安排下,澹臺滅明與孔子相見。但孔子見到澹臺滅明時,見澹臺滅明相貌醜陋,心中不喜。

但澹臺滅明是武城當地豪門世家,其父親曾擔任過武城邑宰,因吳軍入侵中防備不嚴導致城邑被吳軍佔領,從而被罷官。且從澹臺滅明的談吐來看,此人確實才識過人,最終孔子算是收了澹臺滅明為弟子。

但不知何故,孔子與澹臺滅明貌似真的沒有緣分,反正孔子一見到澹臺滅明那張醜陋的臉就心生不快。性子直率的孔子又不會過於掩飾,澹臺滅明也知道自己根本不受孔子待見,因此在學問上得到孔子的親自指點並不多。

但澹臺滅明並未因此而灰心喪氣,反而他加緊研究儒學,下苦功專研學問,使其學識才華在孔門弟子中很快脫穎而出。

澹臺滅明後來南下楚國,並開宗立派,傳學收徒,弟子竟然有三百之多,他是孔門弟子中第一個將儒家思想傳到南方的,也是在孔子時代就收徒較多的,為儒家思想的發揚和傳播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所以,後來孔子知道澹臺滅明在楚國收徒傳道的事後,非賞感慨,對眾弟子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二三子,切莫學為師,賢與不賢,絕非相貌皮囊可觀之。”

澹臺滅明是言偃發現並推薦給孔子的,所以說言偃可謂是將澹臺滅明引向儒門的引路人,結果造就了一位傑出的儒家弟子,孔子七十二賢。

有意思的是,澹臺滅明南下楚國收徒傳道,而言偃自己後來也南下回自己的母國吳國收徒傳道,影響甚巨,人稱“南方夫子”。

孔子聽說言偃去了吳國宣揚儒家思想,非賞高興,給出了“吾門有偃,吾道其南”的超高階評價。

據說,大約於公元前444年,言偃赴東海之濱開設學館,招收弟子,傳播儒學思想,倡導禮教文化,崇尚“敬奉賢人,見賢思齊”,被當地百姓尊為“賢人”。

言偃去世後,當地百姓為紀念言偃,將該地取名為“奉賢”,為言偃建祠以紀念,這便是如今上海奉賢區的由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