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6章 三點半就得擺攤去 (第2/2頁)

加入書籤

豆沙年糕是撫州的傳統小吃。

撫州小吃有個共性,外表看似樸素,做起來卻費工夫。

豆沙年糕原本是街頭巷尾的美食,有推車賣的,挑擔子叫賣的,還有店鋪售賣。

顧客若要買,賣家便用刀劃線切割,因此得名切糕。

易觀記憶裡最深刻的是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販,挑著竹筐,沿途叫賣豆沙年糕。

切豆沙年糕的刀也不一般,名叫茶刀,切時要蘸水,才能利落切割。

系統裡的豆沙年糕採用傳統做法,原料僅需糯米、白糖、糖桂花、金糕、青梅、熟芝麻。

糯米需整粒泡軟揉至成團。

這一步全憑手工功夫,將一粒粒糯米揉合成一個整體。

看完影片,易觀有些愣神,這活兒跟武俠小說裡的練功似的,彷彿要將內力貫注於米中,反覆揉搓。

他懷疑係統食譜裡的老師傅真有功夫,能把一粒粒糯米揉成一大塊,緊密相連,難度可想而知!

易觀洗漱完畢,吃完麵條,從系統廚房裡取出已浸泡好的糯米。

未經泡發的幹糯米很難揉到黏糊的狀態。

初次嘗試製作豆沙年糕,易觀感到既新鮮又好奇。

他將糯米倒入石質大圓盆,雙手聚攏糯米,反覆揉捏。

揉著揉著,易觀好像進入了某種境界,手中似有米,又似無米。

彷彿真有一股氣流隨著他的動作滲入米中,待到米粒全部粘合,形成一塊,便大功告成。

易觀成就感滿滿地拍了拍那一大團糯米,端進了屋。

做豆沙年糕還真耗體力,做燒餅是手腕靈活,揉年糕不僅要手藝巧,還得找到那種讓米與手合一的感覺,像籃球運動員手裡的球,渾然一體。

沒食譜指導,這手感怕是練上幾年也難找。

他進廚房取了蒸籠,鋪上糯米,再覆蓋一層豆沙。

豆沙即紅豆,同樣需要提前泡發,撒上紅豆後再加些小棗、果仁。

接著上鍋蒸煮。

蒸好後搬上三輪車,朝烏龍牙子駛去。

到了現場,易觀才明白烏龍牙子的特殊。

那裡地形起伏,階梯隨處可見。

三輪車根本沒法騎,只能挑著切糕沿階叫賣。

放眼望去,階梯層疊,站在一處卻能望見山頂,下方房屋錯落,整個區域皆是如此。

易觀點綴了片刻。

他將三輪車停在路邊,挑起年糕走下階梯。

發微博時附上了定位,告知今日在此擺攤。

\"奇怪了,易老闆今天咋這麼好心,居然給地址了?\"

\"我猜易老闆可能設套呢!\"

\"兄弟們,有貓膩,我先去探探路!\"

\"樓上太狡猾了,我也跟進!\"

\"別說了,離我倆小時車程,我也衝了!\"

\"這時間,我還上班呢!\"

\"等等,你們不覺得可疑嗎?易老闆哪會這麼好心!\"

\"別想騙我們不去,然後你們獨吞吧?\"

\"你們那點小心思,我早看透了!\"

...

撫州的粉絲們,有空的都爭分奪秒奔向烏龍牙子。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