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18 (第1/2頁)
接下來再不理會,按照這封信所預料的結果,從五月開始,他們黃巾軍就會不斷遭遇敗仗。
直到最後,徹底被漢軍戰勝。
這樣的結果,張角又怎能夠接受?
於是張角做了一個秘密而大膽的決定,他要和楊秋見一面!
冀州其實距離幷州並不是特別遠,兩邊隔著太行山,如果要見一面,倒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
於是,楊秋再次見到了太平道的渠帥郭泰。
與此同時,郭泰還將張角的親筆信交到了楊秋的手中。
這封信的內容很簡單,由於楊秋之前那封信預測了未來,所以張角強烈要求和楊秋見一面。
至於見面的地點,張角同意來雁門郡,並要求讓楊秋一定要在雁門郡等著,他會用最快的速度趕來。
在東漢的時候,由於地方上的豪強世族勢力漸漸龐大,其實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莊園經濟。
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就成了這些莊園主的佃農,這倒不是豪強士族故意坑害農戶,讓他們變成奴隸,而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
根源上就在於小農經濟。
男耕女織是這個時代最普遍的特色,自耕農一般會擁有幾十畝的土地。
然後家裡的男性主要從事田地間的勞作,女性則操持家務照料孩子,同時還要織布等一些普通的手工副業。
只有這兩個人拼盡全力一年勞作,這才能維持這個小家庭的一年開支,可以說基本沒有剩餘。
有時候還會因為春荒的時候缺乏糧食,所以要向地主家庭借貸。
這樣的生產經濟關係,如果每年收成都好,其實倒也能夠維持生活。
而在古代,包括未來現代世界,永遠都有一個逃脫不了的問題,那就是自然災害。
沒有人能夠保證年年豐收,總有一些地區會遇到一些洪澇災害以及乾旱災害。
所以這個時候這一年的田地收成不好,沒有糧食吃,那就開始販賣自己的土地,然後這種過程週而復始。
一旦遇到大面積的災害,土地賣著賣著就賣完了,然後就開始把自己也賣了,變成奴隸,又或者變成流民。
這種過程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不是以個人的意志可以轉移的。
所以小農經濟的風險非常大,並且生產效率低,但這個時候也沒有能力進行工業化種植。
所以楊秋正和鄧容他們在鄉里實驗一種新的制度,那就是農莊互助制度。
成立生產小隊,然後由楊家軍這邊提供耕牛和農具,幫助每個鄉每個裡的農戶能夠用更高效率的農具種植。
畢竟楊家軍生產的農具鐵器,買下來的耕牛,其實大部分農戶是買不起的。
但想要提高生產效率,讓雁門郡的農戶們能提高糧食畝產,這件事情必須要推廣下去。
所以按照以前的行政化分,每個裡成立一個生產小隊,然後每個鄉成立專門的農莊。
之後再根據人口給每個農莊分發一定的農具和耕牛,然後就進行細分管理。
每個生產小隊成立專門的隊長,副隊長,組織今年的糧食耕種以及年底的賦稅收成。
雖然這樣的制度在未來一定會產生弊端,但那是未來的事情,沒有任何制度是完美的,至少此刻能夠提高生產效率。
然後讓每個生產小隊互幫互助,讓農戶們能夠用到耕牛和鐵犁,這樣就能夠減少小農經濟的風險。
與此同時,楊秋還構建了一個上升通道。
以前的胥吏基本一輩子都會待在那個位置,沒有任何上升的空間。
而楊秋則讓這些承擔胥吏身份的隊長,農莊的鄉長,根據每年年底的收成情況,然後提拔那些優秀的人升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