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分卷閱讀76 (第2/2頁)

加入書籤

於是楊秋開口言道。

“實則因隨光武帝起事的將領功臣集團中,大半皆為南陽人士,而另一半則為冀州士族,故光武帝不得不將都城定於洛陽。”

一個皇帝若是不想當光桿司令,團結自己的統治基本盤是非常有必要的。

昔日劉秀起兵,麾下功臣集團皆以關東為利益所繫。

若輕棄此地,立都長安,那就相當於拋棄了你的統治基本盤,你的皇位都會坐不穩。

所以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洛陽當然有地理優勢,但選擇定都在這裡,是因為他的基本盤在這裡。

這也就導致東漢一朝,朝堂權力中心始終被關東士族所佔據,此乃開國之初便已奠定的格局,外力難以撼動。

因為當初定鼎天下的就是這一批人,如果關東世族都不佔據朝堂本位了,這也就相當於這個朝廷的統治基本盤已經完蛋了。

這也是後來董卓亂政之後,為什麼有關東諸侯討董?

因為他們的利益核心完全不一致,大家都不是一個圈子的人,權利的本位都不一樣,所以當然不能相容。

畢竟你一個西涼集團的軍閥,佔據在朝堂的權力中心,那以後關東世族就是在權力的邊緣了,這是不死不休的的利益分歧!

所以他們註定是要決裂的,這也是董卓後來遷都的原因。

因為他發現自己和關東世族的矛盾衝突已經不可調和了,所以他決定另起爐灶。

因此,一個朝廷建都位置十分重要。

強悍如朱元璋,剛剛考慮遷都,太子朱標去了西安回來沒多久就死了,然後自此不考慮,誰知道怎麼死的?

而朱棣強行遷都北京後,皇宮馬上發生大火,但朱棣堅決留在北京,其後北京一直叫行在,也就是皇帝臨時駐紮地的意思。

而皇帝和大臣就這麼僵硬著,圖謀把下一個皇帝拉回到南京。

直到朱祁鎮繼位之後,北京才正式確立京師地位,這場鬥爭持續了數十年。

而東漢就不存在鬥爭了,南陽集團和冀州集團都對洛陽沒意見。

但冀州氏族後來有點慘,當初劉秀選擇和冀州士族合作,登基之後,劉秀也選擇了冀州出生的郭聖通做皇后。

但是後來郭聖通被廢,隨後冀州士族不斷遭到打壓,這種打壓甚至持續到了明帝時期。

彼時,漢明帝聽信讒言,疑楚王有悖逆之心,遂大興刑獄,嚴刑拷問之下,冤屈橫生,千人受牽。

這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冀州人,殺得冀州人頭滾滾。

在這場浩劫之中,袁紹之先祖袁安挺身而出,救了許多冀州一系的人。

因此,袁紹後來擇冀州為根基,一則因冀州大族與其有香火之情,二則因冀州與朝廷早已離心離德。

所以黃巾起義之火,亦在此地洶湧爆發。

“沒錯,光武中興基業,實乃倚仗南陽、冀州大族。

故而定都洛陽之後,朝廷利益便已化為關東士族的利益,而幷州、涼州、關中之地徹底變成朝廷邊緣人士。

想前漢之時,幷州人口近二百萬,而今竟只剩六十餘萬,令人痛心疾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