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分卷閱讀202 (第2/2頁)

加入書籤

就有,只是在現實中需要考慮成本問題。

製作水泥的技術要求更高,成本也更為昂貴。

等日後技術提升、人才增多、經濟更為富足之時,再去搞這個倒也可行。

但當下想要大面積修路、提高產量,還是隻能採用古代人發明的三合土。

這種材料的粘性其實非常強,後來古代的眾多建築,包括長城都採用了三合土的配方。

而三合土有好幾種配方,目前楊秋採用的是在幷州能夠量產的那種,即石灰、粘土、細砂,如此便能大規模地開展修路工程。

搞這類工程需要眾多人力,所以楊秋先是徵調了一半的兵卒參與修路。

另外也徵召了一批民夫,待秋收結束之後前來修路。

當然,民夫一般都是在自己家鄉附近參與修路,楊家軍這邊會提供伙食以及工錢。

偶爾,工錢也可以用糧食或者食鹽來替代。

不過楊秋現在有一個急需要做的事情,那就是推廣新的錢幣。

她想利用發錢幣的方式,讓這些人拿著新錢幣去糧鋪和鹽行兌換,這樣眾人就能慢慢習慣下來。

畢竟,這個天下早已習慣使用五銖錢。

楊秋不可能透過一道行政命令要求大家直接更換錢幣,這種轉變過程必須採用一種循序漸進、溫水煮青蛙的方式,讓大家發現新錢幣的價值。

而之前,楊秋一直下令工坊製作更為精美的錢幣,並且要在技術上讓當下的人難以模仿。

眼下,製作錢幣的工坊傳來了好訊息。

所以,楊秋覺得這是一個好時機。

按照原本的歷史時間線,董卓入主權力中心之後,他的一項重大惡政便是鑄小錢來擾亂市場。

大肆掠奪平民百姓的財富,嚴重破壞了整個市場經濟,致使經濟大幅倒退,讓本就崩潰的東漢經濟市場更是雪上加霜。

更為糟糕的是,此前就有不少人私下偷偷鑄幣,董卓此舉一開,其他世家大族豈會只是在背地裡痛罵他?

必然是紛紛效仿,趕緊鑄造劣質錢幣來掠奪財富。

但普通百姓怎會甘願被掠奪財富?所以後來人們不再認可市場上的錢幣,直接倒退到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等到魏蜀吳三國建立,這三家都未能恢復貨幣的正常功能。

曹魏雖然堅持使用五銖錢,但實際上由於北方多年戰亂,再加上銅礦缺乏,所以這一制度根本未能有效施行。

後續鑄造的錢幣依照歷史記載質量也很劣質,也不知道是不是戰亂導致工匠大量流失,因而曹魏多年來都是以物易物。

至於蜀國,後來推出了直五百銖,其重量只是五銖錢的四倍,面值卻是五銖錢的一百倍,於是貨幣大幅貶值。

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至少蜀國發行這種錢官方還會認可,所以尚有一定的信用保障,即便存在剝削,至少這錢幣還能使用。

而孫大帝才是剝削最為厲害的人,他直接推出了大泉五百,後來又推出了大泉當千、兩千乃至五千不等,拼命地洗劫底層財富。

將自己的錢幣變成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