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分卷閱讀144 (第1/2頁)

加入書籤

,君主與官員需以身作則,帶領百姓共同應對。如此,即使遭遇困境,國家亦能逐漸恢復元氣。”

到了這一步,楊秋終於開始了自己的駁斥。

“君此言錯了。”

“錯了?”

荀彧不解,楊秋隨即作答。

“當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外敵必乘虛而入。若糧食匱乏,無法均分給百姓,那麼得不到糧食的民眾定會聚眾起事。

到那時,邊疆受敵寇侵擾,兵卒軍糧不足,邊疆必失守;而國內,民眾因飢餓而暴亂,縱使有賢明的君主和君子在世,亦難以解決此等困局。

所以此等困局,天下必將大亂,野心家會趁機崛起。若此時天災繼續頻發,搶糧食殺人之事將層出不窮,君子在世亦無法解救,除非能變出足夠多的糧食。”

荀彧聞言,心中一凜,他聽出了楊秋的弦外之音,這是在談論朝廷的未來。

更糟糕的是,天子和官員還並不賢明。

“將軍何意?”

“君莫要誤會,我並非在談論楊家軍的未來。我只是想告訴君,戰爭實為資源掠奪。

當天下百姓無法吃飽穿暖,天災頻發糧食產量銳減時,只有一部分人死亡,才意味著另一部分人能夠吃飽活下來。

此乃弱肉強食之道,君子賢人亦無法改變此等局面。”

此言一出,荀彧立即沉默了下來。

他倒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對他們士子來說,有些話不會說得那麼直白。

施以仁政,對民眾進行教化,教化失敗的那一部分,自然直接進行叛亂壓制。

“若按將軍之意,楊家軍起義造反,乃是為了搶奪糧食資源?”

這總結倒也不能說沒有道理,本質上當然是為了吃飽穿暖。

只是人吃飽穿暖了,當然還會嚮往更加美好的東西,想要一直吃飽穿暖,那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所以楊秋笑著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等庶民追求飽飯暖衣,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糧食、桑麻,皆出自我等之手,躬耕力作,織布成衣,而後何以不得飽暖?

這又不是不勞而獲,而是吾輩辛勤耕耘,然世道之艱,竟不予人生存希望。

荀郎君,汝剛剛說要君子賢人治理天下,如此天下吏治清明,橫徵暴斂之途將會被驅趕出去。

可是據我所知,即使沒有苛捐雜稅,沒有人在其中中飽私囊,每年交完賦稅之後,我等小民依然無法吃飽穿暖。

如果再加上天災頻繁,易子而食的事情甚至會是普遍現象,荀郎君,問題出在哪裡?

君子不是已經在治理這個天下了嗎,為何還是不能讓小民休養生息?”

這一個問題瞬間讓荀彧啞然。

荀氏是一個大家族,族人們有些生活優渥,有些則生活貧寒,他倒不是不知道。

身為荀氏家族的族人,其實也不會受到太多胥吏為難,畢竟家族有這樣的聲望,不至於被殘暴之徒強徵苛捐雜稅。

可即使如此,每年交完賦稅之後,許多族人依然吃飽穿暖困難,需要宗族出面給予幫助。

所以真要細說治理問題,賢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其實只是能讓底層人吃口飯不餓死而已。

但這已經是仁政了,因為現實是昏暗的世道更加殘酷,直接逼得萬千庶民飢餓致死。

“將軍之問,吾也無法解答。”

這一刻,荀彧無奈地回答了楊秋的質問。

無論是現實當中觀察到的小民景象,還是上古先賢說的各種道理。

都沒有說過,即使君子賢人治理天下之後,小民依然吃不飽該怎麼辦?

他們士子追求的只能是吏治清明,君主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