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新東亞 (第2/2頁)
這邊的主流還是宣傳‘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家文化。
對於李肯實行的無神論和宗教自由政策,除了東亞文化圈還可以接受,在中亞和接近天蘭地區都繼續。
這兩個地方宗教勢力早就已經滲透到他們的方方面面中,深刻的注入了他們的文化和血脈中了。
別說是這兩個地方,就算是在勉強算在東亞文化圈的東南亞地區都很難繼續,除非把傳承全部替換掉。
目前李肯這邊算上全東亞文化圈的人口數量,那也不過才3億多,接近4億而已。
而且這時候因為李肯征服後帶來的新技術和新制度(更現代化,不像古代那樣重農抑商的制度)以及義務教學。
整個東亞文化圈迎來了一波新的浪潮。
農業上,李肯廢除了自封建君主專制以來的所有土地上的苛捐雜稅,同時宣佈將土地在名義上收為國有,不得擅自買賣,由官方統一分發給農民。
作為代價,只收取象徵性的1成賦稅,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的收取專案了。
而且為了方便農民,李肯還是老樣子,依舊用出了高產量的雜交水稻。
在工業上,李肯大辦國營工廠,重工輕工同時開幹,至於產量李肯完全不在乎,只要質量好就可以了。
熟悉點歷史的人可能知道,什麼是資本主義的擴張。
我們這裡拿布匹舉例,例如英國改良了蒸汽機,實現了蒸汽紡織技術,大大增加了布匹產量。
但也因為蒸汽紡織技術,造成了大量英國工人失業。
就算是還在工位上的英國工人,他們的薪資也被調低了。
這就導致英國雖然布匹產量雖然增加了,但國內買得起布匹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於是倉庫內堆滿了成堆的布匹,但資本家們卻賣不出去,於是他們只能向其他地方傾銷,比如印度。
但如果兩個國家生產的資源都多了,比如法國和德國,且兩邊都想往對方那邊傾銷商品,那這個時候又要怎麼辦?
沒錯,這個時候戰爭就爆發了,打贏的那一方自然就可以獲得對失敗一方傾銷商品的權利。
而失敗的一方不僅會被對方傾銷,還會背上鉅額的賠款(例如一戰後的德國)。
雖然李肯不在乎數量,只追求同等情況下的質量。
但由於各地新建的工廠實在太多,李肯依舊遇到了生產過多的問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