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名將落幕,何其感傷 (第1/5頁)
在蜀國深秋的黃昏,落葉紛飛,一片蕭瑟之中,諸葛亮帶著北伐的疲憊與未竟之志,緩緩踏入了成都的城門。他的心中,除了對北伐失敗的沉重,更有對內部隱患的深深憂慮——特別是那關於糧草的問題,如同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心頭。
回到丞相府,諸葛亮未及休息,便召見了負責督運糧草的李嚴。大殿之上,燭火搖曳,映照出兩人截然不同的面容:諸葛亮面色凝重,而李嚴則顯得有些侷促不安。
“李嚴,此次北伐,我軍之敗,糧草實為關鍵。你身為督糧使,可有話說?”諸葛亮的聲音不高,卻字字如針,直刺李嚴心田。
李嚴心中暗驚,但面上仍強作鎮定,試圖辯解:“丞相明鑑,糧草之事,非臣一人之力所能及。戰場瞬息萬變,臣也是盡力而為。”
諸葛亮聞言,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卻藏著不易察覺的寒意:“哦?盡力而為?那吾問你,臨行前,吾曾授你三策,以應對糧草之困,你作何選擇?”
李嚴心中一凜,那段記憶如潮水般湧來。那時,諸葛亮確實給了他上中下三策,每一策都暗含深意,而他,卻選擇了最為保守,也最可能暴露問題的下策——還住黃土,即放棄深入敵後,退守安全之地。
“臣……臣當時考慮,為確保糧道安全,故選擇下策。”李嚴的聲音微微顫抖。
諸葛亮輕輕搖頭,從袖中取出一封密信,正是李嚴當時所寫,詳細記載了三種策略及自己的選擇。“此乃你當時手書,上言‘軍糧難繼,恐誤戰機,故擇下策’。然,後來你為何又擅自傳令撤軍,且對吾言‘軍糧饒足’?”
李嚴的臉色瞬間蒼白,他萬萬沒想到,諸葛亮竟會將此事查得如此清楚。他試圖狡辯,卻發現自己已陷入無法自圓其說的境地。
“丞相,臣……臣實是擔心糧運不濟,恐誤大局,故……”李嚴的聲音越來越小,最終化為一片沉寂。
諸葛亮目光如炬,直視李嚴:“李嚴,你我共事多年,吾知你之才,亦信你之忠。但今日之事,你不僅欺君罔上,更置三軍將士於不顧,此乃大罪!”
言罷,諸葛亮的眼中閃過一抹複雜的情緒,既有對李嚴才能的惋惜,也有對軍紀嚴明的堅持。他深知,作為一國之相,他必須以身作則,不容任何違背忠誠與職責的行為存在。於是,他提起筆,緩緩書寫起給劉禪的奏章,字字句句,皆是對李嚴事件的詳細陳述與公正裁決。
劉禪坐在龍椅之上,手中緊握著諸葛亮的奏章,眉頭緊鎖,心緒難平。大殿內燭火搖曳,映照出他複雜多變的表情。
“丞相所言,字字珠璣,朕心甚痛。”劉禪終於開口,聲音低沉而沉重,打破了大殿內的沉寂。他抬頭望向殿下的官員們,繼續說道:“李嚴將軍,昔日戰功赫赫,朕亦深知其才幹。但今日之事,卻令朕痛心疾首。”
官員們聞言,皆低頭不語,氣氛愈發凝重。李嚴跪在殿中央,身體微微顫抖,等待著最終的判決。
“朕自問待卿不薄,為何卿要做出如此背信棄義之事?”劉禪的目光如炬,直射向李嚴,聲音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
李嚴抬頭,迎上劉禪的目光,眼中滿是悔恨與絕望。“陛下,臣知罪。臣一時貪念作祟,鑄成大錯,悔之晚矣。”他的聲音沙啞,幾乎是在哽咽。
劉禪嘆了口氣,閉上眼睛,似乎在努力平復內心的情緒。“李嚴,你曾是我蜀國的棟樑之才,如今卻因一念之差,斷送了自己的前程。朕雖痛心,但國法無情,不得不罰。”
說到這裡,劉禪睜開眼,目光堅定。“傳朕旨意,即日起,將李嚴貶為庶人,以示警戒。望諸卿以此為鑑,忠於職守,勿再重蹈覆轍。”
隨著劉禪的話音落下,一名宦官手持詔書,快步走到李嚴面前,高聲宣讀。那一刻,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