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9章 超級核心晶片的誕生 女媧的前身細說 (第1/2頁)

加入書籤

普通pc處理資料採用的是單行線,也就是一串資料只用一條線路處理,這樣的處理方式叫做序列資料處理,這樣的方式一次只能處理一串資料,效率低下。

後面隨著電腦的發展,電腦科學家提出了並行資料處理的方法,也就是一個資料可以同時分為多個部分單獨處理,但始終沒法大規模實現,因為有的資料處理是不可分割的。

就拿一部電影來說,分為影片通道和音訊通道,而兩者是時間同步的,要想播放一部電影就必須把音訊通道夾雜在影片通道里一起播放,而不是分開播放,否則會造成聲音和畫面不同步。

後來多核cpU的出現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可以音訊和影片通道分開處理,同時序播放,但音訊和影片還是要各佔一個資料處理通道,本質還是離不開序列資料處理方式。

有沒有更進一步的解決辦法呢,答案是有!有兩種辦法!

要麼是為每個程式專門設計一個cpU,這個一聽就不靠譜,大眾化、通用的pc要為了某一個App或者軟體專門設計製造一個硬體?!得多大的面子啊!

先不說全世界有多少軟體種類,工作量有多大,就光說程式,一旦升級之後,舊的硬體也就得跟著更新,誰家電腦是白菜價也不能天天換cpU吧!(提一嘴——量子計算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無法普及——每個運算過程都需要專門設計運算單元)

另一個辦法,是把一整串資料按時序分割成更小的資料包,讓更細小但是更專業的處理單元分別處理,然後匯總處理結果,排列調整時序,最終得出處理結果。

這個方法靠譜點,而且已經大規模應用,具體參考GpU結構。

女媧的原始結構中,有一部分就採用的第二類方法,不過更復雜。

雷權在軍隊待過不少時間,所以對自己所用的裝置有一個通用要求——可靠!

如果兩個系統一個強大但是不可靠,一個可靠但不強大,雷權寧可選擇後者。

雷權深入研究了人腦的基本結構單元——神經元,然後發現這是一種機制非常複雜但是也超級高效率的結構。

人類大腦光是功能分割槽就有幾十個,每個功能分割槽負責處理的訊號還不一樣,但基本模式一樣。

玩過wE(魔獸編輯器)的都知道,其內建語言JASS是一種非常優秀的語言結構,簡潔、高效、發揮空間極大、可拓展性極強,但語法非常簡單。

他們把很複雜的動作總結為“事件-條件-動作”這三個步驟,事件是指一件事發生的起始動作,條件相當於對這件事的處理依據,動作就是處理結果。

舉個例子,人被針紮了一下,扎的很深,然後跳了起來。

這個過程中,被針扎是“事件”,針刺激到痛覺神經就是“條件”,跳起來就是“動作”。

人腦對外界資訊的反應也是這麼一個過程,不過要額外加上一個“目標”。

整個流程就變為:目標-條件-動作,這樣一來,人的行為就由被動處理周邊資訊做出反應,到主動出擊完成自己的目標的一個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人類跟電腦的最大區別就是這個由被動變主動的區別。

舉個例子,老王想要按摩,這是他的目標,於是他會為了這個目標開始有計劃的攢私房錢,然後找個老婆不在家的時間,然後找個隱秘的小巷子,一頭鑽進了一家外面啥都看不見的按摩店。

這個過程中,“按摩”是目標,足夠的私房錢、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是“條件”,一頭扎進按摩店是“動作”。

這個流程一看就很順暢,符合人類邏輯和行為習慣。

基於這個過程,雷權簡化了他所認識的大腦結構,提取其核心部分形成了一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