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三 唯有道人應不忘(七) (第1/2頁)

加入書籤

蕭撻欖戰死後,王繼忠上奏蕭燕燕請罷兵議和:“竊觀契丹與南朝為仇敵,每歲賦車籍馬,國內騷然,未見其利。孰若馳一介,尋舊盟,結好息民,休兵解甲?為彼此之計,無出此者。”

夏夜總會來臨,如王繼忠這個奏議來的不早不晚。在曠野的一頭,蕭燕燕和韓德讓都知道,哭著入海的河流無法挽留,他們授意王繼忠開始聯絡宋朝。

十天後,真宗收到了莫洲邊將石普報上來的王繼忠密信:“...北朝以臣早事宮庭,嘗荷邊寄,被以殊寵,列於諸臣。嘗念昔歲面辭,親奉德音,惟以息民止戈為事。況北朝欽聞聖德,願修舊好,必冀睿慈,俯從愚瞽。”。趙恆接信後吃驚非小,像是一場意外,他想起了荒原、野草,追憶淡淡,夢幻而飄忽。

“此奏雖至,恐未可信也”。他面對身邊侍立的群臣道出了自己的懷疑,

同是皇帝藩邸舊臣,畢士安和王繼忠甚熟稔,他半閉著眼睛,彷彿從未曾醒來,依然不慌不忙,似乎已經獲悉那結局中的結局,趨步奏曰:“臣曾接觸契丹降人,他說契丹雖深入宋地,屢遭重挫不甚得志,暗自欲歸而恥於無名,且彼不畏宋乘虛佔其巢穴,此次請和大概不假。繼忠之議,臣請任之。”

寇準按耐不住,往日的戎馬,現實的狹迫總是催他急急向前:“不可,我軍新勝,宜剩勇追寇,迫其講和。”

皇帝見兩位大臣意見相左,他說出了自己的判斷:“卿等所言,但知其一,未知其二。彼以無成請盟,固其宜也。然得請之後,必有邀求。若屈己安民,特遣使命,遺之財貨,斯可也。所慮者關南之地曾屬彼方,以是為辭,則必須絕議。朕當治兵整眾,躬行討擊耳。”

財可疏,領土不可讓。道走兩條,趙恆一邊回信給王繼忠保持議和聯絡:“詔到日,卿可密達茲意,共議事宜。果有審實之狀,即附邊臣聞奏。”一面命令加強關南各州的防守,以戰促和。

趙燕燕見宋沒有積極回應,欲加大談判籌碼,遂率部攻打瀛洲。宋軍早有防備,遼軍死傷三萬餘,城未下而遁去。瀛洲一敗,蕭燕燕收復關南的雄心受到重挫,求和之心則顯得有些迫切:“復令王繼忠具奏求和好”,且言:“北朝頓兵,不敢動掠,以待王人。”宋真宗見這已是最後的馬嘶以及刀光劍影,此處該有絕唱。便任命曹利用為“門祗侯,假崇儀副使”,前往遼營談判。

曹利用飛馳至遼國軍中,蕭太后在軍營宴請了他。時值初秋,雁陣驚寒。晴空下,流走的雲,山脈交叉,自由出入遠方的路,盡顯大漠秋天的豪爽。車扼上放一塊木板,上面擺著酒器和碟子及碗,碟子裡是蔥絲、蒜泥、韭沫、辣椒以及醬、鹽、醋等沾料,蕭太后和韓德讓偶坐於前,隨從官吏則分兩排陪坐。蘇轍的《龍川別志》記之曰:見虜母于軍中,與番將韓德讓偶坐駝車上,坐利用於車下,饋之以食,共議和事。

車下旁邊的空地上置四口三足鐵鍋,每鍋配一契丹武士,手持長爐鉤向爐膛內添柴。鍋內煮著牛肉、羊肉、馬肉和豬肉,兩個高挽雙袖的僕人,正忙著將一盤大塊熟肉切割成小片。另幾個大盤中還有鹿、貔狸、野馬、野羊、野兔、狍子製成的鹹肉;天鵝、雁、鶩、熊、貉等製成的臘肉。兩個契丹少女,衣著新鮮潔淨,持蛻巾,執刀匕,遍割諸肉,裝入小碟中,捧給宋使和蕭太后。酒是用“渾脫”盛裝,是一種用整張牛皮製成的儲酒器。葉子奇《草木子》載:“北人殺小牛,自脊上開一孔,旋取去內頭骨肉,外皮皆完,柔軟,用以盛乳酪酒湩。”飲酒器有爵、樽、杯、觥、觴、卮、榼、玉鍾等。最大的酒器是半個葫蘆瓢,能裝三升,是專門供宋朝使節用的。這裡有個故事,據魏泰《東軒筆錄》載:“北蕃每宴人使勸酒,器不一,其間最大者,剖大瓠之半,範以金,受三升,前後使人無能飲者,惟方偕一舉而盡。戎主大喜,至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