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章 洛神珠(1) (第1/3頁)

加入書籤

“我們當時並不懂得,做正宗的頂級抹茶,必須用石質小茶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石磨不容易導熱,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研磨溫度恆定,也不懂得開空調控制研磨車間的溫度的意義。我們家制茶廠的廠長,謀生手段主要是靠會表現,他和我爺爺說,他覺得總開中央空調,太浪費電,就給關了,還給我爺爺算一個月能省多少萬的電費。我爺爺也覺得他會給廠子省錢!往後,在完成抹茶生產後,改做綠茶、紅茶、烏龍茶,以及生產瓶裝茶飲料時,只要天氣不熱,都會任由他關。第一次錯誤的另一半,則是我爺爺親自犯的。他從朋友那聽說,國內新出一款抹茶打粉機,就帶了原料去試,打出抹茶後,即使用專門驗收抹茶的鐳射粒度分析儀對抹茶細度進行檢測,得出的結論也是抹茶的細度分佈區間符合驗收標準。於是,大量採購新型打粉機,取代小茶磨進行抹茶生產。

“不料,抹茶出口到日本後,那邊驗收員的嗅覺和味覺比狗還靈,遠超常人,說品質不合格,全部拒收,叫我們家損失了不少錢。我爺爺派人去日本腐化了那位驗收員,才知道是高溫影響了抹茶品質。這麼一說,我爺爺就知道了,是金屬機械高速運轉產生的高溫,關空調,沒有冷空氣製冷,加劇了這情況。合同上是早就寫明瞭,特級抹茶不單看細度,還要進行感官評價。假如,小林先生還在,以他的細緻,應該不會出這事。關鍵是他不在了,我爺爺作為老闆同意和決定的事,沒有員工敢或願意出頭反對,所以,遭受了損失!我們家吸取了那次教訓,從此只用石質小茶磨。”

“又過了兩年,我爺爺看《鄉村愛情》裡的小蒙家做豆腐都用電動機帶動石磨了!心想,用電動機帶動小茶磨,接觸抹茶的還是石質的小茶磨,照舊用中央空調製冷,再增加製冷量和風迴圈,不就沒問題了!都什麼年代了?不得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嘛!就也跟著學!我們家制茶廠做抹茶的前道工序:採茶、蒸青、冷卻、烘乾、梗葉分離、焙烤,以及最後的包裝、入庫、發貨,用到的所有人工加起來,都不如碾茶房用到的人多。就是一排排工人,用小茶磨很低效地研磨烘焙好的茶葉,顯得非常落伍。改用電力代替人力,的確能省很多用工成本。結果,出口到日本,又被退貨了!還被罰了更重的違約金,罰得我家差點傾家蕩產。再問那位驗收員原因,人家卻不肯說了。”

“我爺爺那時教導我說:如果有問題你絞盡腦汁都解決不了或想不通,那麼,問題的答案,必在另一個維度或者你沒注意的層次上,需要承認你自己不行,重用在這一方面比你強的人。為什麼無論機器怎麼做面,都不如手擀麵好吃?無論烘箱怎麼烘烤菜乾,味道也都不如太陽曬乾的?豆漿、豆腐、植物油、醬油、醋等等幾乎所有東西,也都是古法手工做出來的最好?那都是有道理的。”

“正巧,那時咱們國家剛培養出了抹茶專業的人才,我爺爺非常不厚道,給一鍋端了。他對人才一向捨得,給出的工資加福利是同行的三倍,還歷來講究根據員工的貢獻給予其豐厚的獎勵。只要你做出了重大貢獻,永遠不要擔心他小氣,不捨得按早先的許諾重獎你。沒多久,動力十足的那幾位研究生,就總結出了一大堆機密的工藝引數。先是細微到小茶磨多少轉到多少轉變化的迴旋速度,產生的抹茶顆粒的正態分佈曲線是怎樣的,每個小區間的抹茶顆粒的細胞壁在顯微鏡下觀察,被破壞到何等程度,理論上能釋放多少呈色、呈香、呈味物質。後來,是總結出抹茶顆粒在微觀上要呈現什麼樣的撕裂狀態,風味最佳,懸浮在茶水中也最穩定。那是透過顯微鏡和口感,研究研磨工藝的力道美學,一點點糾正研磨工人的研磨技巧,逐漸引導工人企及力道美學的巔峰。

“在古代,任何不起眼的行業,包括做最普通的油條、饅頭、包子,一座城裡永遠只有一家做得最好吃!那都是無數細節成就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