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1章 換裝 (第1/2頁)

加入書籤

西曆1628年,6月。

“所長,新一代後裝槍已經定型了,實驗效果非常好,可以量產了。”

“恩,你先下去吧。”

等下屬走後姜恆(由書友幾回魂夢與君同投稿)開始狂喜,他幾年前答應軍隊的後裝槍終於可以走上量產的道路了,離列裝已經不遠了。

姜恆此君穿越前從某知名大學的機械專業畢業和王文紅是校友,穿越前他喜歡各種歷史小說特別是群穿小說《臨高啟明》,沒事就行喜歡自己研究古代近代時期的武器,後來支援計劃他也報名了,沒想到自己心心念唸的群穿真讓自己趕上了。

穿越後由於他的手藝直接加入澳宋早期的武器研究組,後來軍科所成立後,他就成了軍科所的所長,澳宋目前現役的前裝槍炮都有他的努力在裡面。

其實軍科所早就搓出來了不同型號的早期後裝槍了,但是走不出實驗室,一個是受限於技術原因效能低下,甚至第一代後裝槍還炸了膛,差點就把實驗人員給傷了。

效能不佳也不是問題,只要解決了炸膛問題比同時代的槍好就行了,的可以用了,但是它無法量產。

雖然只是一支小小的後裝槍,但是它牽扯的工業門類還不少,化工、機械加工、冶金等等行業都要牽扯其中,製造難度和燧發槍簡直不是一個級別的。

就以之前澳宋的人口規模和加工水平根本無法量產,就算小規模的製造出來,彈藥也供應不上,還不如繼續用燧發槍呢。

直到澳宋工業水平不斷提高,人口規模不斷擴大,限制後裝槍各種因素才消失,化工業進步解決了發射藥的量產問題、加工業的進步解決的加工精度的問題、冶金業進步解決了製造材料量產的問題,還有一些就不列出來了。

所以別看只是一支小小的落後的不得了的早期後裝槍,想要把它量產真不容易,特別蒸汽動力出現後,執委會才下定決心量產列裝。

經過一代一代的迭代和升級,還有不同型號早期後裝槍的比較,最後軍科所的研究人員根據軍方要求(特別是陸軍),決定在英格蘭人馬提尼·亨利步槍(玩戰地一的書友可能對這把槍很熟悉)的基礎上改進,造出了實驗室代號為“1628年型步槍”的後裝步槍。

馬提尼·亨利步槍是一代名槍,久經戰陣考驗,不管是在北非的沙漠中還是印度的叢林裡亦或是加拿大的雪地中,它都具有較高的可靠性,跟隨著英軍打遍了世界,即使到了一戰的戰場仍能經常看見它的身影。

而且他的結構簡單,以目前澳宋的工業水平完全可以量產,那些文化水平不高計程車兵也能輕鬆的日常維護。

最重要的是它是單發的步槍,現在澳宋的工業水平不要說實現金屬定裝彈的自動化生,連半自動化生產也沒實現,最多算流水線,每一發子彈都只能靠人工裝填,再加上昂貴的材料費,一發子彈造價可不低,而且產量還低。

要是不搞個單發步槍,搞個帶彈倉的,人家軍方的人直接拒收好吧,根本用不起,軍費負擔不起,後方的子彈產量供應也跟不上,還不如繼續用燧發槍,至少便宜,而且鉛彈的產量多高啊,根本不用為子彈發愁。

那麼經過軍科所最佳化過的馬提尼·亨利步槍也就是1628年型步槍的效能怎麼樣呢。

槍身全長1.2m,裝上刺刀長1.6m,重3.5kg,有效射程400m,每分鐘極限射速10發,其實有效射程還可以提一些。

但是400m完全可以覆蓋目前的戰鬥距離了,而且大多數士兵不要說400m還能打的準,過了200m後就很難打到人了。

除了步槍版的還狙擊版,狙擊版長度和步槍版差不多,重量達到了4kg。

但是有效射程達到了驚人的500m,精度也比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