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徐光啟 (第1/2頁)
西曆1633年,6月。
徐騄和徐驤兩兄弟經過長途的旅行後,終於踏上了傳說中澳宋的土地,他們四處觀望著,周遭的事物都讓他們非常好奇。
四周的風景對於兩個明朝人來說衝擊力是非常大的,雖然他們在北京生活了不短時間,但是仍然和大多數第一次來澳宋人的移民一般驚奇。
徐光啟在今年開春就去世了,終年71歲,雖然比歷史上早了幾個月,但是也算是壽終正寢了,而且死前任崇禎一朝的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死後崇禎又追授他“少保”,也算是位極人臣了,可謂是度過了圓滿的一生。
徐光啟死後,他的大兒子根據他的遺囑帶著徐光啟的遺體回鄉安葬,同時讓他的大兒子在他的老家松江府(上海)開枝散葉和傳教(天主教)。
而兩個小兒子,也就是徐騄和徐驤,徐光啟則讓他們去山東找澳宋人,去澳宋本土追尋更加先進的知識和真理。
作為一個一輩子都追尋著學術的人,當五,六年前徐光啟得知海外有一個叫澳宋的國家有先進的知識後,他就一直心嚮往之。
但是他年事已高,又是朝廷高官,不可能在像年輕時一樣任性的去追夢了,要是年輕個二三十歲,他可能會丟下高官厚祿去澳宋追尋更加高深的學問。
別懷疑,一個敢在程朱理學統治下的大明為了學習西方先進知識而改教的人,他對於學問的追求一定已經到了痴迷的地步。
雖然徐光啟無法去到澳宋,但是一直和山東的澳宋人保持著交流,連劉志偉都成了徐光啟的筆友。
雖然保持著秘密交流,但是徐光啟只是和澳宋人交流學術,從來沒有向澳宋人透露過大明的情報。
澳宋一方也沒想過從徐光啟這裡搞情報,也只是單純滿足這個年近七旬的老人的求知慾而已。
劉志偉肚子裡的墨水很快就被徐光啟掏空了,多年不學習理科知識的他早就把學校裡學的那些高階知識還給老師了,只剩下些基礎知識。
雖然只是一些基礎知識,但是當徐光啟看見這些基礎知識時也是非常驚奇的,畢竟這是人類幾百年後的積累。
他花了大量時間去理解和驗證這些東西,發現它們都是真實有效的,這些東西發揚光大後可以極大的改變百姓的生活。
而且徐光啟還得知這些東西只是冰山一角,澳宋本土有更加先進和高深的知識時,他既喜又憂。
喜的是,有了這些技術天下百姓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憂的是他已經沒時間去研究了,而且他深知以大明的現狀這些“奇技淫巧”不一定能推廣的開。
就算傳入了大明也可能淪為士大夫們的玩具,而無法真正造福百姓。
於是臨終時徐光啟叫來三個兒子,讓大兒子繼續留在大明開枝散葉和傳教,而兩個小兒子則叫他們在他死後移民澳宋,去學習更先進的技術回來造福百姓。
同時徐光啟囑咐兩個小兒子去了澳宋本土,一定要真心實意的幫助澳宋人,而不是向大明朝廷效忠。
技術只有在澳宋人手裡才能福澤天下百姓,在大明手裡卻不能,甚至會成為壓迫百姓的枷鎖。
作為朝廷高官,徐光啟知道澳宋人統治下的百姓比大明朝的百姓過的好多了,至於大明朝腐爛成什麼樣了,他這個內閣次輔比絕大多數人都清楚。
連官至內閣次輔的他也無法改變哪怕一點點,所以他把自己做不到的事寄託到了兩個兒子身上。
大明朝的“忠”,徐光啟這個當爹的已經盡完了,朱家的知遇之恩也用他這條老命報完了,徐家的子弟該去追尋屬於自己的理想了。
於是徐騄和徐驤出京後就和大哥分別了,徐驥帶著徐光啟回松江老家,而徐騄和徐驤則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