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崇禎大旱2 (第1/2頁)
雖然崇禎不知道災情已經嚴重到什麼地步,但是他還是照常採取了一些救災的常規措施,比如號召地方大戶賑濟災民。
但由於沒有實質上的錢糧幫助,這些措施的效果約等於零,朝廷不救濟,地方更是沒辦法,只能看著災情進一步惡化,畢竟地方的府庫裡空的都可以跑馬了。
雖然朝廷沒錢賑災,百姓飽受天災折磨,但是地方計程車大夫地主,還有藩王們的生活卻沒有太大的影響,該吃吃該喝喝,就天氣熱點而已。
其實只要他們響應崇禎的號召拿出部分餘糧,甚至用剩飯都可以救活不少饑民,但是他們就是不救,把剩菜餵狗都不給災民。
在他們眼裡外面那些饑民壓根就不是自己的同胞,只是一群賤民,泥腿子,他們死活完全無法影響他們大嚼。
當然也有小部分有良知計程車紳願意救民,但是數量太少了,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計了,他們的力量在這場大災前面根本就不夠看。
相比於士紳的冷漠,大多數地方官員是想救災的,不管是出於為官的責任,還是政績,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儘管他們知道打了大戶就能救活災民,但是他們不能,他們是朝廷命官,而且自身本來就是士大夫階級的人。
要是他們敢打大戶,這就不是那個“士紳優待”的大明朝,別說文官不敢,就是那些手裡有兵的武官也不敢打大戶,只能求著這些大戶資助軍資。
大明朝建立這麼多年,也就出了一個海瑞海剛峰敢為了百姓明車明馬的得罪士紳,從他們身上割肉救濟百姓。
所以大明亡的一點都不冤,不管它得國再正,它也是封建王朝,統治者也只會把百姓當作家奴和私人財產,只想奴役百姓滿足自己的私慾,而不是把百姓當成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同胞。
相比於大明朝廷對於災情的無動於衷,遠東殖民地總督府就開始採取大動作,準備救災了。
當然不是直接到災區去救災,畢竟山東離重災區陝甘地區還隔著大片的明佔區,就算你打著救災的旗號人家也不會讓你過去。
一個害怕你“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或者“假道伐虢”,打著救災的旗號發起軍事行動。
大明和澳宋現在的關係是完全敵對,雙方毫無信任感,不管對方說什麼做什麼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防備,更別說借路給你救災了。
二就是封建王朝的運轉邏輯和近現代政府的運轉邏輯不一樣,這些封建統治者是無法相信敵國會無條件的援助自己的子民,也不懂什麼叫“人道主義”。
而且封建王朝為了鞏固統治講究的就是一個“恩出於上”,“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所有的救濟都是統治階級的“恩情”,也只有最高統治者才有施恩於民的權力。
其他人在沒有皇命的情況下敢開倉放糧賑濟災民那叫作“邀買民心,意圖不軌”。
特別是受朝廷節制的官員,敢私下放糧可是重罪,畢竟你都表現完了,讓那個高在上的皇帝把面子往哪裡擱?
遇上好一點的君主為了名聲還可能給你獎賞或者“罰酒三杯”這件事就算過去了,要是遇上權力慾望大於天的君主丟官去職都是輕的。
所以“惡意救災”這種抽象的東西真的在封建王朝存在。
你說封建統治者在自己不允許的情況下,連自己人救災都是犯罪,更別說澳宋人了。
就算崇禎會讀心術知道澳宋人單純想救災救人不是想偷襲,也不會讓澳宋人去救災,讓你澳宋人把人都救了,吃了你的糧這些百姓還會忠於大明忠於他崇禎嗎?
不忠於大明和崇禎的百姓在他眼裡連家奴都不是,而是叛民,是威脅大明統治的不穩定因素。
崇禎吊死前喊的:“勿傷我百姓一人”是指的忠於他的漢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