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土地兼併,租用土地 (第1/3頁)
永定工業園區暫時未開發建設的土地,規劃為農業園區,由農學研究部牽頭推廣種植高產農作物和經濟作物。
農業園區上等田地種植水稻、小麥,保證糧食安全。
水稻種植中稻,中稻一般5月底前播種,9月底前收穫。小麥種植冬小麥,冬小麥一般在9至10月播種,次年的5至7月收穫。
上等田地全面實施水稻、小麥交替種植,實現一年雙收的目標,糧食產量翻倍。中下等田地全面推廣種植番薯、玉米、土豆、南瓜、辣椒、甘蔗等經濟作物。
另外大力發展養殖業,規模化的養殖豬、羊、牛、馬、雞、鴨、鵝、魚,滿足老百姓的肉食需求。
農業園區按照現代農場管理模式,優先招收當地的農民,當地的農民不足的,在順天府地區大量聘用無地失地農民。
青壯農民月工資1兩銀子起步,年收入約人民幣9000元。有特殊農技的農民,根據級別增加。水平越高,待遇越高,以此帶動大明的農業種植水平發展。
農業園區全面提高農民的收入,讓農民旱澇保收、衣食無憂。老弱婦孺也都安置輕鬆的力所能及的工作,不僅不用再承擔重體力勞動,還能獲取不菲的收入。
西岸重工業園區規劃鋼鐵廠、焦化廠、化工廠、機械廠、馬車廠、水泥廠、玻璃廠、陶瓷廠等大型重工企業。首鋼即將在這裡提前300年誕生。
東岸輕工業園區規劃為紡織服裝、皮具箱包、五金傢俱、日用百貨、食品等輕工企業生產區。
輕工業園區統一規劃修建標準工業廠房、用於出租。凡是入駐的生產廠家,園區不僅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務,還提供24小時的安保服務。
前期僅象徵性的收取租金及管理費用,築巢引鳳。吸引京城以及順天府乃至北直隸地區的廠家入駐生產,形成規模效應,全面推動大明的輕工業發展、經濟發展,增加就業。
永定河沿岸的土地大多為皇室、勳貴、高官們的莊田。
明朝皇室直接經營的莊田稱為皇莊。皇莊主要分佈在北直隸的八府,尤以順天、保定、河間最多。明代皇莊除皇帝莊田外,還有皇太后、皇太子莊田。
皇帝的莊田由皇帝委派太監經營,收入的租子,由管莊太監掌管,由宮廷自行支配。皇太后的莊田稱宮莊,又名仁壽、清寧、未央三宮莊田,每年所收租子由皇太后自行支配。皇太子莊田又稱東宮莊田。
皇莊內部的管理人員大多由宮廷直接委派管莊太監管理,另有官校、莊頭、家人等數十人。管莊太監倚仗權勢,對農民進行殘酷剝削,致使民怨沸騰。
皇莊所佔土地數量相當多,明末時達到800萬畝左右,成為皇帝私人最大的收入來源。皇帝成為最大的地主,引起貴族、官僚紛紛效仿,間接導致土地兼併。
因為太祖朱元璋對皇室的特殊政策,導致國家花費大量資源贍養皇族,當皇族人口達到幾十萬時,土地就成為補償皇族的最好資源。皇室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大,僅福王就賞賜了幾百萬頃土地,進一步加劇土地兼併。
藩王、宦官、勳戚又採取不同名目將官田和民田,變成自己的私田,除了皇室勳貴之外,官僚地主也瘋狂地兼併土地。
皇莊和藩王、勳戚、中官莊田的擴大,以及官僚地主、一般地主的大肆兼併土地,使明初土地佔有比較分散的情況逐漸消失,土地兼併成為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因而激化起來。
自太祖朱元璋開始,朝廷對士紳賦稅的優免幅度越來越大,以至於到崇禎年間,舉人和官員,及其家人們,包括奴僕都不用納稅不用服徭役,不繳納田賦。朝廷定下的賦稅和徭役都由百姓獨擔,造成貧富日益分化。
為了應對農民軍和女真,萬曆46年在賦稅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