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26章 徵調徭役 (第2/2頁)

加入書籤

下兵馬於涿郡,他是要從涿郡發兵,前往高句麗?”

別的不說,這個距離就很,嗯,一百一十三萬人,加上這一百一十三萬人的輜重,加上運送輜重的民夫,加上皇帝的各種人手……這麼多人,這麼多的負重,從涿郡跋涉到高句麗?

楊廣他真的有考慮清楚嗎?這些兵力和輜重民夫該怎麼調配?行軍路途中如何配合?這麼遠的路途如何行軍?

劉啟搖頭。

楊廣顯然沒有那麼考慮清楚。

畢竟,大業七年,民夫就已經在路途上死的到處都是了,也不見楊廣因此改變計劃不是?

由此可見,在楊廣眼中,死掉“一些”人,對他而言,根本無足輕重,只要他能夠獲得勝利,建立不世之功業——其他的都不過是小節而已!

對此,劉啟可以肯定地說,這是錯誤的。

雖然對於君主而言,很多事情確實是小節,很多時候也確實是必須要死人——有時候,一道政令發出去,就會死一部分人,而不發,同樣會死一部分人,總會死人;這時候,就需要皇帝理智冷靜衡量,確定什麼是朝廷所需,什麼是國家所需,代價能否承擔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死人,確實是小節。

但是在楊廣的這一系列決定中,死人卻並非小節。

且不說即便是需要皇帝衡量選擇的時候,大多也不會死掉這樣多的百姓;在楊廣的決策中,這些百姓本身有很多其實是不需要死的,甚至,那些被調集計程車卒也有很多是不需要死的。

根本不需要死,沒有必要死——他們並不是那種“有這個政策會死一部分人,沒有也會死一部分人”的困局中的情況,他們並沒有處在那樣的抉擇之中啊!

明明沒有到了那個地步,卻偏偏要死,還死傷甚眾,這豈能算是小節?

------

[注]:按某百科,排鑹指排矟,?排矟?指一手持盾一手持矛的兵士?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