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3章 一觸即發 (第1/6頁)

加入書籤

靜謐是一種境界,出自三國嵇康《琴賦》。

不同於感觀上的絕對安靜,亦不同於心無雜事,安逸舒適。

準確地說,它是一種心境,且還是脫離本身,能擁有上帝視角的心境。

所謂廣陵絕響,也並非是再無此音,而是無人再彈奏出那份心境。

很多人都知曉,嵇康主張聲音的本質是“和”,合於天地是音樂的最高境界。

不該只拘泥於人的喜怒哀樂,更要結合溪流、高山、葉鳴、人息等等。

人息是指一切生命的總和,川流和高山自也容納了千山萬水,微之極微。

這與趙衍所悟的“疊加”有異曲同工之妙,卻也遠不及嵇康的萬分之一。

因為,趙衍之“疊加”,是在為人處世與淡看諸事上,嵇康的琴音卻能通靈,感知萬物之生息。

沈安若也只有在靜謐中才能不偏不倚,絲毫不帶個人情緒地去反思、內省。

她反思的不是過錯,反倒是身側閉眼沉睡的齊麟。

每每獨醒凝視齊麟時,也是她最安逸、最安心之刻,且是一種全然靜心的狀態。

現在,她的指尖已輕拂在齊麟的眉骨上,她不敢觸及,更不甘遠離。

似碰非碰,似觸非觸,單是這樣,她已能銘刻下所有輪廓。

當,一個女人愛到了極致,就會產生絕對的佔有慾。

也唯有當下,沈安若才會覺得自己完完整整的擁有著齊麟。

愛,從來無需證明,需要去證明的也絕不是愛。

它自始至終都是一種給予,凡候機而動、印證後再做出反應的皆是更愛自己的表現。

愛自己沒錯,但,更愛自己的代價,就是註定會錯失摯愛。

很多人會將錯失所愛歸結在緣分使然上,其實不然,導致錯失所愛的永遠是一份猶豫與衡量。

試想,假如你將一人當做一個物件去衡量,考慮要不要去入手時,那還是愛嗎?

最多,算是欣賞。

想要保持威嚴與自尊,只等對方的驚喜與行動,多半會失去得更多、更快。

這也便是第一反應的重要性,一個即將跌落懸崖的人,又怎敢有絲毫猶豫,只會拼命抓握,哪怕只是一根稻草。

同理,在情感方面,越遲疑就會越生恨,越生恨就會越不甘,從而一無所有,徹底陌路。

痴戀未滿,又不想自降身價去不計得失地付出,那你還真就不如一隻寵物。

至少,寵物還懂得陪伴,遠比你留在對方身邊的時間要多得多。

很多人也會信奉“時間能改變一切”,事實上,恰是這句話誤人最深,毒性最大。

做人,有時是不能太清醒的,只要稍有猶豫,就會覺得不值。

既感不值,又怎能再激發出第一反應?

自古以來,戀人相處都只分兩種模式,一是一眼定終生,二是日久生情。

但,值得肯定的是,能日久生情的就一定是相伴最久的。

說到相伴,就不免要提一提“孤獨”一詞,人都會孤獨,摻雜了孤獨後的相伴是否也有了一定水分。

水分並不是指:錯;而是單指:不再純粹。

當然,人生在世本就複雜多變,又哪有所謂的純粹。

縱然有些水分,得過且過,能按捺下心中不甘便可。

眼下,齊麟不會跑,也不會去做什麼沈安若無法涉足的大事,一個還在睡夢中的人,豈不就是一個可愛的孩子。

沈安若不知何為愛,卻也很慶幸躺在身側之人能是齊麟。

她已在感受著一份清風明月的淡然,亦在感受著唯獨照亮自己的溫度。

單是這份淡然與溫度,便可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