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1章 池魚堂燕 (第1/4頁)

加入書籤

這裡本該是個寧靜的村落,人口極少,非老即幼。

沒有人統計過具體人數,因為它足以被世人忽略,也足能被當權者遺忘。

以至於多年未見徵兵令,村中人也過著自生自滅的生活。

幸運的是,這裡的村民卻又過得很滿足。

只因,它位於閣皂山下,而云闕門就在閣皂山玉女峰上。

可能很多人對閣皂山並不瞭解,但,若提起“葛玄”怕也無人不曉。

東漢建安七年,葛玄在此悟道修真。

葛玄是靈寶道派的始祖,葛玄之後,其弟子繼續在閣皂山佈道煉丹,種藥行醫,其中以葛洪貢獻最大。

唐高宗儀鳳年間賜閣皂山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後,與金陵茅山、廣信龍虎山並稱為天下三大名山,盛況空前。

曾有宮觀殿宇一千五百餘間,道士五百餘人,良田三千畝,道家稱之為“神仙之館”。

如此名山,信徒百萬,日日朝拜,應也不為過。

可,“亂世道士下山救世,盛世道士歸隱深山”的俗語也並非子虛烏有。

前朝末年,以雲闕門為代表的道門中人紛紛走出山門,選擇懸壺濟世、治病救人。

多處道觀安置流民、贈衣施粥已成常態,無數山匪和叛軍也陸續被他們打散。

要知道,在大襄開國皇帝蕭正則眼中攻城奪寨、搶下政權才是頭等大事。

他不會將某地的山匪當成一回事,也絕不會去追趕沒了主帥的叛軍或前朝的殘兵敗將。

然,恰恰又是山匪和殘兵迫害百姓最深。

他們也想活著,也要生存,燒殺搶掠自成“家常便飯”,欺男霸女之事亦層出不窮。

他們不易被消滅,具備分散性和廣泛性,非踏平一山一寨可絕後患也。

為了護下蒼生,道士與江湖俠士也成了剿滅他們的主力軍。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凌霄派並不在閣皂山上,而是遠在長白山上。

由此可見,民間俠士和道長應如春筍怒發般團結一致,護佑著流離失所的千萬百姓。

“北凌霄,南雲闕”的聲名亦在那時達到了鼎盛。

但,鼎盛過後必有衰,這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乃是同一道理。

人口銳減是必然,江湖門派在一夜之間覆滅也成了常態。

在這種情況下,百姓要想避禍藏身也多選擇道觀或深山。

所以,如今閣皂山下村落中的百姓亦算是雲闕門的自家人。

不過,齊麟來到此處後,並沒有見到極其和諧的一面,反倒看到方莫率領著雲闕門弟子正和上百名士卒對峙。

上百名士卒應是駐守在附近的地方軍,他們來此不為其他,只為巡視。

當然,巡視只是一種說法,藉機搶奪百姓財物才是他們的目的。

他們手中有掙扎不斷的雞和鴨,也有粗布裹著的稻穀和糧食,亦有癱坐在地不停啼哭的少女。

沒人知道他們為何要對無辜百姓下手,只是明眼人都能看出,眼前的村落並不富裕。

這裡不會有堆積成山的金銀,更不會有豐裕的物資。

一個不足百人的村落自也不會有什麼豪紳大戶。

倘若,這上百名士卒只是想耀武揚威,彰顯一下特權,怕是也絕沒來對地方。

——別說是些士卒了,即便是從景都皇城來的大官也絕不受百姓待見。

——他吃他的大魚大肉,百姓吃自己的五穀雜糧,本就是天差地別、活在兩個世界的人。

——沒金銀就是沒金銀,沒餘糧就是沒餘糧,僅有的家畜和糧食都被搶走了,再無縛雞之力百姓也會上前拼命。

齊麟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