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0章 溫馨的家 (第1/2頁)

加入書籤

楊小路坐在飯桌旁,看著一桌子的家人內心滾燙,被幸福與滿足包裹。

從左到右一一看去:爸爸楊建軍,媽媽趙翠芬,大哥楊大倉,大嫂王小花;二哥楊大全,二嫂楊招弟;大姐楊玉兒,二姐楊小茹,楊小路自己,弟弟楊小樂,妹妹楊小喜。爸爸兄弟姐妹九人,媽媽兄弟姊妹七人。加上叔叔、大爺、姑姑、舅舅、姨家的表兄弟,表姐妹幾十人,爺爺奶奶包括叔爺爺還有幾人健在。

一個真正的大家族。在這三代血親近百人的家族中,楊小路之所以被諸多關照,皆因他出生就與眾不同:身體健壯,頭腦聰明,自我管理能力強。在三歲時受到驚嚇,從那以後極少說話,變得膽小,但對人有禮貌。對危險有一定的預知能力,幫助家裡人及村裡人找到過走失的孩子,丟失的物品,躲過災禍。平時願意跟雞鴨鵝狗蛇蟲鼠蟻等小動物在一起。

有時在大樹下能靜靜的待幾個小時。而且自從楊小路七歲以後,整個村子就再也沒有遭受過野獸的襲擊。村裡的家禽和家畜再也沒有被野獸偷走過。而且風調雨順,村裡的日子變得好過多了。農民種莊稼靠天吃飯,這是沒辦法的,風調雨順村子能多收糧食,村裡的生活就很富裕。

家家戶戶都有存糧,都養有家禽,每家都有一兩頭豬耕地有牛、馬。所以村子裡的人只要肯出力,伺候好莊稼,那日子就不會差。而幾十裡外的其他村子就沒有這麼好運,時而有些天災,人為的災禍,糧食會欠收或減產,日子大都過得緊巴巴。

彷彿楊小路所在的村子成了世外桃源,遠離這些災禍,過得平靜富裕,平平安安。這就導致每家的孩子都不少。要知道60年代可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業餘生活並沒有那麼豐富,結婚的成年人,晚上沒事都進行夫妻間的常規運動,所以孩子就多。

農村人又有一種傳統觀念,多子多福。在農村孩子多,長大後勞動力就多,工分就掙得多,分的糧食就多。這也導致周圍村子的姑娘都願意嫁到這裡來。都願意娶村子裡的姑娘做兒媳婦,畢竟孃家富裕也能適當幫襯一下。姑娘家都覺得嫁到這裡會幸福、美滿。畢竟在這個年代吃好穿好才會幸福,實在是受建國前條件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作主,在黨的領導下,日子逐漸好起來,但這種思想一半會改不過來,還是人生圍繞吃穿二事。

飯桌上菜的樣數不多,雞蛋炒韭菜,辣椒茄子絲,炒西葫蘆,芹菜粉條,一個燉菜白菜土豆湯,對於這一大桌子人來說,菜的樣數不多,但是量大管夠。主食是二合面饅頭,玉米麵和黑麵。

有人可能會問黑麵是什麼?就是小麥沒有經過精加工,大多數都磨成了麵粉,包括麥皮,所以面呈現黑色比較粗糙。不像現在的麵粉都是經過精加工,甚至於特殊處理,所以特別的白。

以前的面,即使加工細緻一些,限於技術和機器的緣故,也沒有那麼白。尤其是農村磨出來的麵粉,白麵也是灰白色的,不是純白色,吃起來略微有點辣,嗓子但是特別的香。麥子的香味甜甜的有粘粘的彈性,蒸出來的饅頭比成人的空心拳還大一圈。就這樣的饅頭楊小路一頓吃三個,還不覺得撐。

主要是油水少,吃肉的機會更少,這還是楊小路所在的村子條件好,八月十五、過年的時候還能吃上豬肉,八月十五平均每個人大約半斤肉。過年的時候平均到每個人身上超過兩斤肉。所以孩子們盼過年,不僅能穿上新衣服,更主要的是那幾天能敞開的吃肉,說是敞開的吃,也就是相比於平時而言。

因為那個時代的成年人一頓飯吃個三兩斤肉,像玩似的,由於飯菜油水少,所以每個人都是大肚漢,包括孩子。因為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是從早忙到晚,很少有閒的時候,所以消耗也大。不像後世,經常是拿個手機一躺一天。60年代可是勤勞創造的年代。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