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4章 老將行 (第2/2頁)

加入書籤

的‘孝’不一樣,吾兒,該幹嘛就幹嘛去吧!”。

在這點上,他倒是與某人不謀而合。

陳明自然也在這三個月裡相繼祭拜了王爺、王妃和老國公,他當然欽佩三個偉人的所作所為,也曾為上次救過他的豫州同袍犧牲而暗暗傷心落淚,可相較於痛惜和遺憾,他有更應該關注和更值得關心的小事——民生。

陳明現在盡力去做的就是協助太子做戰後安排,尤其是遼東、寧夏和陝西三地,飽受戰亂之苦,活著的人十不存一,短時間內也很難有別州百姓願意遷徙過去。

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安民,已經有人改編了蔡文姬的詩歌:“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國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土,秉氣寒生兮莫過我最苦。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漂流,為神有靈兮緣何處我天南海北頭。”。

若不是陳王夫婦以死明志,老國公率軍收復失地,恐怕百姓一定會對朝廷不滿和失望。

虞帝深知這一點,因此他相繼下達了多條政令:“免除豫州、冀州、幽州、荊州兩年賦稅,雍州的陝西、寧夏兩地免除五年賦稅。”。

然而,即使有這樣的利民之策,願意搬遷到這些地區的大虞東部民眾仍然寥寥無幾。

此時,陳明所獻出的“屯田”策略便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

這次大虞吸取了教訓,在雍、並、冀、幽四州都留下了兩萬人馬駐守,因此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用於實施軍屯。

邊境地區的軍隊三分守城,七分耕種;而內地的軍隊則二分守城,八分耕種。每個士兵都會被授予一份田地,官府會提供耕牛、農具和種子,並按照份額徵收糧食。

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軍餉問題,還能保證糧食供應,減輕百姓的負擔。

豫州、冀州、幽州、荊州因為戰亂流移的人民,令他們各還原籍復業,需要的種子、牛具令官府給付,虞帝一再下令勸民于田畝,千方百計地招撫流民復業。

戰亂一結束,就遣臣子四出,讓老百姓盡力于田畝,虞帝還對戶部臣言:“老百姓不得已才背井離鄉,已經復業的,地方官要厚加撫卹。”。。

其還特地頒佈詔令,各地都不得對逃徙的老百姓治罪。

朝廷開明的政策使流民很快回到田間,使殘破的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