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5章 魯迅說過 (第1/2頁)

加入書籤

同樣一塊魚肉,對於捕魚佬來說一文不值,對於樵夫來說很昂貴。

但常年捕魚的捕魚佬,沒法打柴,所以覺得柴火更昂貴。

假設兩人以物換物,一捆柴換一條魚,兩人達成約定,都覺得合理。

這時,又來一個豬肉佬,他要用豬肉換魚和柴。

如果他分別和捕魚佬、樵夫換,肯定都會得到滿意結果。

可如果三個人碰面,會發生什麼?

他們肯定會因為裡面的“差價”而起爭端,都覺得不怎麼公平。

“三個和尚沒水吃?”許若谷稍微打斷問道。

她眼睛直勾勾看著許灼,彷彿想要得到肯定。

“對,這句俗話背後可以引申各種意思,就像魯迅說過,一萬個人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不同情境都有不同詮釋。”

“魯迅說過?”

“你確定魯迅沒說過?”

“這不是莎士比亞說的嘛。”

“莎士比亞原話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魯迅境界高,說一萬就是一萬,你不懂,別打斷。”

“哦……”

接剛才的話題,三個人互相商量,都覺得自己虧。

為什麼?

因為大家都覺得,這東西是自己勞動產出,付出收穫不成比。

但是經過一番磨合商議,大家都吃點虧,認同了互相交換的量。

可有一天,山上的柴越來越少了,或者風浪太大,那怎麼辦?

風浪越大……魚越貴!

就假設風浪大,魚產量少,價格自然提高,想吃就得認這個事實。

事實如此,沒辦法,大家也都認了。

就在這時,出現了第四個賣菜佬,第五個水果佬,第六個打鐵佬。

他們也要用手中東西來換,你說怎麼換?

許若穀道:“我出個主意,用樵夫柴火的數量,來定義魚肉,豬肉。”

“那麼柴火就成了貨幣,可是柴火不具備貨幣的穩定性。這個問題的背後,就是貨幣衡量價值。錢幣本身沒有意義,真正意義,還是和物資錨定,帶動資源流動,以此來讓更多人享受到物資滿足生活。”

“你這是資本主義啊。”

“這不是,這是‘經濟學基礎’。如今計劃經濟,就是建立在咱們國家封鎖,人口在‘光榮媽媽’宣傳下暴增,土地產出有限,也就是生產力低下,從而導致每個人物資減少的國情上。計劃經濟,是違反自然經濟、自然市場的。但本質上卻是應對國家在國際情況不友好情況下的有效措施。偉大導師的《資本論》也是在這個基礎上,來推演未來的。”

“什麼叫‘自然市場’?”

“就是沒人管理,自由貿易的市場。”

“哦,我聽過,這種市場有缺陷,商人會哄抬物價,導致物資稀缺,所以國家必須介入,查處這種投機倒把。”

“那你想過沒有,正常情況下你抬高物價會怎樣?”

“沒人買啊。”

“所以你必須降價到買方可以接受的那一刻,才能依靠買賣讓自己生存下去,對吧?”

“對。”

“這就是‘無形的手’,會調控市場。”

“咦?這不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嗎,你竟然看過這種書!”

不是,鄉下野孩子怎麼會有這種資本主義書籍呢?

這種東西,十年動盪時要是被抓住,是要被彈牛子彈到死的。

“不愧是北平南下插隊的知青,知道的還真不少。”

許灼也有些驚訝,看著許若谷的眼睛明顯亮了不少,彷彿在看光一樣。

他頭次,真正開始喜歡起了這姑娘。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