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18章 會試進場 (第1/2頁)

加入書籤

會試每三年一次,通常在三月舉行,此時京城正值春季,這也是“春闈”這一詞的由來。

會試在京城貢院舉行,由禮部主持。

參加會試的考生主要是各省的舉人,即透過鄉試並獲得舉人功名的人。

會試的科目和內容與鄉試類似,主要考四書五經、策問和詩賦。

但會試難度更高,要求更嚴,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時候的政治,敏感度和才學的重要性不分伯仲。

會試的考題由皇帝親自審定,以確保公平和權威,當然,會試的主考官、副主考官的任命也是皇帝拍板兒。

畢竟會試之後就是殿試,能過了會試的基本就預定了進士的功名。

到了殿試,除非你在大殿上罵皇帝,或者在大殿上公然脫了褲子拉屎,只要文章裡不犯忌諱,基本都會順利成為一名進士或者同進士。

會試分三場進行,和鄉試一樣,也是歷時九天,每三天一場。

第一場考四書五經,第二場考策問,第三場考詩賦。

每場考試結束後,試卷由考官密封編號,再由另一批考官閱卷,以確保儘可能地杜絕徇私舞弊。

其實大多數時候,是沒有幾個人敢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整活兒的,除非他比皇帝大。

但皇太后不幹政,也不會將手從後宮伸到前朝,給自己親兒子找不痛快。

沒錯,現在大周的皇帝和太后是親母子,沒有什麼庶皇子養在嫡母膝下的狗血劇情。

畢竟,現在的大周皇帝趙雍是開國皇帝,在當皇帝之前只是個普普通通的商戶之子。

太后當初是下嫁,畢竟歐陽家出了不少讀書人,士農工商,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也是大周皇帝趙雍上臺後,商戶之子才有了參加科考的機會,當然,也不是所有商戶都行。

對於家財數量,和具體從事哪方面的生意也有要求。

只不過蔣小七他們家屬於地主鄉紳,真是沒做過什麼生意,家裡的鋪子只做出租,沒有參與過實際的經營。

雖然家財不止萬貫,地主就是地主,沒經商就是沒經商。

家裡出了舉人後,就是耕讀之家,徹徹底底的“農”,清流到底。

現在是允許,誰知道政策什麼時候就變了?所以蔣家沒人想著經商。

還是謹慎沒大錯,他們家就算不是徹徹底底的“無產階級”,那也絕對不是“商人階級”、“大資本家”階級!

咳咳,扯遠了。

接著說會試。

相信經常看科舉文話本子的朋友們都知道,會試第一名是會元、第二名稱亞元。

那麼第三名呢?

很少有人提到第三,其實第三名就是叫“三元”的,不是三元牛奶那個三元!

但是此“三元”和“連中三元”的三元有時會被混淆,所以漸漸地,很多人就只提會元、亞元,漸漸忽視了第三名的“三元”。

第三名之後透過會試的都稱為貢士,有資格參加最後由皇帝親自出題的殿試。

會試的錄取比例同樣很低,全國的舉人需要在這九天爭奪為數不多的貢生坑位。

會試是每三年才舉辦一次全國性質的考試,每次能出三百個貢生,平均到一年就一百。

雖然鄉試也是三年一屆,可是鄉試是以省府為單位的,大周有大大小小十幾個省府。

這十幾個省府每三年都會新增幾千舉人,三年又三年,積攢下來,大周舉人數量已經過萬。

拋去那些年紀太大的,無心繼續科考的,還有覺得自己學問火候不到的沒來京城。

能來京城參加會試的,沒有一萬,也有九千了,這都一屆屆鄉試的積攢下來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