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89章 團購即將登場 (第1/2頁)

加入書籤

2006年安德魯·梅森還是西北大學音樂系的學生,不過他對於程式設計很有興趣,自己運營著一個叫“政策樹”的網站。

當地企業家埃裡克·萊夫科夫斯基看到梅森在程式設計和製作網頁方面的技能,招募他進入自己的公司工作。

經過幾個月的觀察後,2007年1月,萊夫科夫斯基讓梅森去他的另一家叫the point的公司工作。

我查過了,the point是一家類似於任務釋出平臺的社交網站,有人在平臺上釋出任務或事件,然後召集人們在有效期限內限期去完成它。

這是一家初創企業,並沒有獲得太大的成功,它的影響力範圍僅限於芝加哥。

這就是你要找的兩個人嗎?”

“是的,就是他們,找到就行,暫時不需要做什麼,留意他們的工作即可,平時有機會可以與他們認識一下,交個朋友也行。”

“好的,老闆,我記住了!”

雖然李華沒有給她解釋為什麼要留意這兩人,但是作為下屬只需要執行老闆交代的工作就好。

至於原因,李華當然不能告訴她,因為這兩人正是團購網的鼻祖,Groupon的創始人。

在2008年中期,團隊內部想出了一個新點子:既然人們可以透過the point召集不同的人來共同完成某一件事,為什麼不能召集幾十個想要買同一種產品的人,看看能否幫助他們獲得團體折扣?

這個想法在安德魯·梅森其實在the point的初期就提出過,但是公司並沒有執行。

現在萊夫科夫斯基認為它可行,卻受到了包括梅森在內的其它早期高管的反對,理由是不符合公司的核心使命。

不過,一個事件影響了他們的想法,就是2008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

危機使信貸市場停滯不前,公司的資金壓力加大,獲得現金流的渴望迫使the point的人們做出改變。

2008年中,Groupon誕生了,不過當時the point內部只把它當成一個輔助專案,並沒有預料到它後來的騰飛。

Groupon最初的模式相當簡單,它每天只發起一筆交易,提供一個本地商家的優惠券,通常會低至商品或服務原價格的2-3成,一旦購買優惠券的人數達到預期數量,交易就會生效。

這種模式其實相當有效,因為它很輕,不需要像電商平臺一樣處理物流運輸,建立倉儲,投入過多的資金和人員。

在推廣上,他們也採取了最節省資金的模式:透過口口相傳,以及批次的傳送電子郵件,吸引想要獲得優惠的消費者。

對於消費者來說,次貸危機,消費降級的情況下,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購買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很划算、很有吸引力。

對於參與團購的商家來說,在銀行貸款收緊的時候,即使利潤低一點,能夠有大量的現金流湧入也是利好。

現在看起來,這樣的模式平平無奇,但在當時受到了媒體的追捧,它們大規模的報道這種模式,讓Groupon的知名度瞬間起飛。

這之後無論是招募參與團購的人,還是尋找加盟商家,Groupon的工作都順利了很多。

Groupon業務發展的順利讓萊夫科夫斯基和安德魯·梅森把重心放到了團購的這邊,之後甚至關停了the point的業務。

他們也開始搭建高管的團隊,招募了來自AoL的ted Leonsis,他後來成為Groupon的副主席,公司的長期業務合作伙伴brad Keywell也加入到團隊中來。

Groupon團隊的規模也像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2010年初,Groupo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