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蒙古族 (第1/3頁)
“來講講蒙古族吧。
1. 族源與歷史稱謂:
蒙古族的族源多數學者認為出自戰國時期的東胡。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在唐代,“蒙古”被稱為“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寫,之後還有“蒙骨”“萌古”“朦骨”等多種同音譯寫,至元代漢文譯寫為“蒙古”。
2. 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蒙古族主要使用回鶻式蒙古文,新疆地區蒙古族使用託忒文。
3. 宗教信仰:早期信仰薩滿教,明末清初大都改信喇嘛教格魯派(黃教)。
4. 傳統經濟活動:過去主要從事遊牧業,世稱“馬背上的民族”,嫻於騎射。
6. 歷史發展:
13 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各部,於 1206 年建立大蒙古國,此後不斷對外擴張,建立了欽察、察合臺、窩闊臺、伊兒四大汗國。
元世祖忽必烈於 1271 年改國號為元,1279 年滅南宋,建立統一中國的中央王朝。元亡後,蒙古族大多北歸,退居蒙古草原。
7. 文化特色:
蒙古族擁有獨特的音樂、舞蹈、文學等藝術形式。例如蒙古族長調民歌、安代舞等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蒙古秘史》《江格爾》等是蒙古族的著名文學作品。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的傳統盛會,包含摔跤、賽馬、射箭等傳統競技專案。
在服飾方面,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具有鮮明的特色,如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不同地區的蒙古族服飾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再說他的混亂時期。
蒙古帝國的混亂可以說是從多個方面逐漸顯現的,不同角度來看有不同的起始時間點:
1. 制度隱患引發的潛在混亂期:
從成吉思汗時期就埋下了混亂的種子。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後實行分封制,將大片土地分封給諸子,這使得各封地逐漸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勢力。而且成吉思汗沒有確立明確的嫡長子繼承製,而是延續忽裡臺大會選舉制,這為日後的汗位爭奪埋下了隱患。例如,1223 年,成吉思汗召諸子來會,朮赤卻拒不奉命,這顯示出帝國內部的分裂跡象已初步出現。
2. 汗位爭奪引發的明顯混亂期:
窩闊臺汗死後,蒙古帝國的混亂局面開始明顯加劇。1241 年窩闊臺去世,之後在汗位繼承問題上,蒙古諸王紛爭不斷。貴由的三個兒子想繼承汗位,但因無尺寸之功且沉迷酒色,得不到諸王支援。而拔都邀請諸王到金帳汗國商量大汗繼承問題,察合臺和窩闊臺系諸王拒絕,拖雷系的蒙哥則聯合了拔都。
1251 年,蒙哥在沒有察合臺和窩闊臺系參加的大會上被推舉為大汗,這引發了黃金家族內部的矛盾。蒙哥繼位後對察合臺、窩闊臺、貴由系諸子進行大規模打擊,這是黃金家族內部大規模自相殘殺的開始。
3. 徹底分裂前的激烈混亂期:
1259 年蒙哥去世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開始爭奪大汗的鬥爭,這是蒙古帝國混亂的一個高潮階段。在這場鬥爭中,阿里不哥代表傳統的蒙古勢力,堅守蒙古的傳統,反對漢化;而忽必烈則代表新興的漢地勢力,支援漢化。這場汗位之爭不僅導致了蒙古帝國的進一步分裂,還使得各汗國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張。
總之,蒙古帝國的混亂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如果要說一個比較明確的開始時間,從窩闊臺汗死後的汗位爭奪時期(1241 年之後)是其混亂明顯加劇的起點,此後蒙古帝國在汗位爭奪、內部矛盾、文化分化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逐漸走向了分裂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