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范仲淹與慶曆新政 (第1/4頁)
范仲淹(989 年 10 月 1 日 - 1052 年 6 月 19 日),字希文,曾用名朱說,諡號文正,被後世稱為“范文正公”。他是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慶曆新政”的發起者。以下是對他的具體介紹:
1. 生平經歷:
早年身世坎坷:范仲淹先祖為唐朝宰相範履冰,家族原本世居邠州。後因父親範墉追隨吳越王錢俶歸降北宋,調任為武寧軍節度掌書記,但範墉在宋太宗淳化元年(990 年)因病卒於任所,家中貧困無依,母親謝氏改嫁長山朱氏,范仲淹因而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大中祥符四年(1011 年),范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後,前往應天府求學。
科舉入仕: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范仲淹以“朱說”之名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乙科第九十七名,被任命為廣德軍司理參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知開封府等職。期間因直言敢諫而多次遭貶謫。
戍邊西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 年),宋夏戰爭爆發,范仲淹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負責指揮西北戰事。他採取“屯田久守”的方針,鞏固西北邊防,對慶曆和議的達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持新政: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 年),范仲淹因西北邊事緩和而被召回京城,授樞密副使,後又拜參知政事,主持新政變法。但因新政激起的反對聲浪過大,范仲淹於慶曆五年(1045 年)正月自請赴地方任職,慶曆新政以失敗告終。此後范仲淹先後在鄧州、杭州等地任職。
晚年及去世: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 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在前往潁州赴任途中病逝于徐州,同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縣尹樊裡萬安山下,加贈兵部尚書,諡號“文正”,後經屢次加贈為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楚國公、魏國公。
2. 主要成就:
文學方面:
散文:范仲淹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岳陽樓記》是其代表作。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體現了他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篇文章不僅在文學上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在思想上成為了中國士大夫的精神標杆。
詩詞:他的詩詞也有不少佳作,如《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描繪了邊塞的艱苦生活和將士們的思鄉之情,風格蒼涼豪放。
政治方面:
地方治理:在地方任職期間,范仲淹積極治理水患、興辦學校、整頓吏治等,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實事。例如在泰州時,他上書建議修築海堤,成功抵禦了海潮災害,當地百姓將海堤稱為“范公堤”。
慶曆新政:范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是北宋時期的一次重要改革。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頓吏治、改革科舉、發展經濟等,旨在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雖然新政最終失敗,但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教育方面:
范仲淹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正統的教育思想,把“興學”當作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他主張“勸學育才”,恢復制舉並使之與教育相銜接。
在師資選材上,他提倡明師執教、經實並重,推薦的名師胡瑗、李覯等,皆為北宋著名的教育家。在教學內容上,他提倡“宗經”,同時注意兼授諸算學、醫藥、軍事等基本技能,培養具有專門知識、技能的實用人才。
3. 歷史評價:
范仲淹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受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