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二百九十三章 抵邊城百姓的固定思維 (第2/3頁)

加入書籤

。其實這也是趙匡胤換著法為趙光義儲存實力,另外他也不希望柴宗訓掌握這麼一支戰鬥力不俗的軍隊,以防他在邊關做大。

趙光義因為鹽城之事,被削去官身,打回了平民百姓。表面上看來趙匡胤這個大宋開國皇帝,的確是處事公道鐵面無私,然而趙匡胤在重新整編邊關三州邊軍的同時,已然再考慮明年開年南征南唐,將整編之後的邊軍換一個名字,重新交到趙光義手上,如何讓趙光義戴罪立功不說,最好趙光義能立下足夠的功勳,也好趁機封王。

雖然別人對於趙匡胤重用自家兄弟會頗有微詞,但這一切都說得過去,關鍵還是在於趙光義需要立下足夠的功勞才行。對於明年的南征南唐之役,趙匡胤有著自己的考量在裡面,他不只是打算將趙光義重新安排進軍中戴罪立功,他還打算將它另外一個弟弟也安排進去。 趙匡胤倒也沒有打算一次性就把兩個弟弟都封成王爺。

最好在軍中已經有些基礎的趙光義在這場大戰始之中會有出彩的表現,能立下足夠的功勞是最好的。當然這其中也少不了趙匡胤的一番安排在裡面,比如趙匡胤最後圍住了南唐的都城,在一番不間斷的攻擊和襲擾之後,最好才派出趙光義發起之命的一擊。

這樣攻破南唐都城的美譽就會落在趙光義一人的頭上,這樣的美譽自然就足夠讓趙光義封王的了。想象固然是美好的,然而事實是否有趙匡胤的這般順利 ,一切還是未知數。 柴宗訓顯然是顧及不上這些了,對於趙匡胤明年的南征南唐之役,他未必就沒有別的想法在裡面。但如今確是需要先將異族打秋風之事應付過去,如若不然!即使想的太多,那也是空想而已。

人皆說得隴望蜀,如果連隴也沒得到,便打蜀的主意,那變成自不量力了。柴宗訓和种放不可能對於明年趙匡胤打算南征南唐之事一點訊息都沒有收到,雖然趙匡胤對於他國的保密工作做的還是比較到位,但“稚子營”就在大周,趙匡胤在頻繁的從各地調集各種作戰物資,雖然不少東西都假借了其他事之名,可也不可能一點蛛絲馬跡都不留下。

“稚子營”中的“斥候營”也不是吃素的,他們好比是“稚子營”的耳目,自然有他們的方式和手段得到訊息。只是如今的种放和柴宗訓為異族打秋風之事所累,顧不上罷了。有句話說的不錯,“飯得一口一口的吃”,誰都不可能一口就吃成一個大胖子的,更不用說柴宗訓和种放所謀之事,乃是千古大事,更得小心翼翼,一步一步的來,一旦行事稍有差池,所引發的嚴重後果自然也用不著我多說。

其實柴宗訓也沒有隱瞞異族大軍大兵壓境的意思。可是他也是前不久才知道抵邊城的百姓根本就不相信有這麼一回事,甚至他們將之當做謠言和笑話來看。柴宗訓也考慮過用官府的力量來強迫抵邊城接受這樣的現實。

可是轉念又一想 ,也許這樣的效果會適得其反也說不定。抵邊城百姓均認為抵邊城固若金湯,別說異族人沒有那個膽子敢攻打抵邊城,即使來了就算讓他們打他們又打的下來嗎?對於抵邊城百姓這樣盲目的自信 ,柴宗訓也實在想不通他們這樣的自信究竟來源於何處。

後來种放跟他一分析,柴宗訓才知道抵邊城老百姓的自信的來源並不是別人,而是柴宗訓得便宜老爹柴榮。昔日柴榮為了抵禦異族南下,在即位之後就徵近五萬民夫,又整整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才修成了抵邊城。

而那時的抵邊城不只有百戰精兵,還有名將駐守,自然稱得上是固若金湯。再加上堆積如山的作戰物資和近乎源源不斷地後備兵力。以草原異族脆弱不堪的攻堅能力,面對這樣的組合,除了徒呼奈何之外,還能怎麼辦?

柴宗訓就想不明白了,難道抵邊城都不明白這個道理?如今的抵邊城既沒有了百戰精兵,也沒有名將坐鎮,甚至隨著最後一支軍隊的離開 ,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