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7章 少數民族問題 (第2/2頁)

加入書籤

舉個例子:

大家知道在古代平民是怎麼過冬的嗎?

很多人會說,這我懂,穿厚點,在家裡貓著,一家人擠擠,以前聽老人說過。

我想說你真是“圖樣圖森破”。

聽說過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這首詩嗎?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

良人罷遠征。

知道什麼是“搗衣”嗎?

搗衣就是把爛布片、皮毛碎料、甚至是紙屑雜草搗成絮狀填充在麻衣或麻被裡面充當保暖物來抵禦寒冷。

就這還是長安這樣的發達地區的人民才能享受的“高階”待遇。

至於大草原上的遊牧人民來說,到了冬天抵禦寒冷的方法通常只有兩種:

一種是抱著牲畜靠抖,一種是披著羊皮硬扛。

由於在唐朝時期,棉花還沒有被開發成織物,毛皮的硝制技術也沒有傳到草原。

所以冬天對遊牧民族來說就是個賭命的季節。

通常來說一個冬天部族人口消失一半就算是老天開眼了。

這就是遊牧民族頻頻扣邊的原因:他們需要到中原地區搶掠生活物資。

那麼中原王朝是那麼好搶的嗎?

我想說,別被無恥文人的記錄給矇騙了。

武人的滅國之戰一筆帶過,遊牧民族搶口鐵鍋就大書特書,這就是無恥文人的春秋筆法。

事實情況是,遊牧民族所謂的扣邊更多的時候其實就是為了“解脫”。

用一句話形容就是:等亦死,搶亦死,搶了,速死可乎?

在面對中原王朝訓練有素的軍隊,設施完備的防禦設施,制度化的動員體系的條件下,絕大多數的遊牧民族的扣邊都是送人頭的行為。

很多遊牧部族甚至甚至在生存條件惡化的情況下,有計劃的把部族送去邊塞讓中原王朝的邊軍殺死,畢竟這樣可以降低物資消耗,讓更多的人活下來。

所以,對於西北少數民族而言,解決了生存問題就等於解決了邊患問題。

如果你能夠給遊牧民族提供一個穩定的經濟模式,那麼他們就是你最忠誠的臣民。

還是舉例:漢朝和唐朝在西域地區建立統治的基礎是什麼?

很多人會說,靠武力唄,漢朝打敗了匈奴,唐朝打敗了突厥,這不才建立了西域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嗎?

我想說你是“圖樣圖森破”。

漢朝和唐朝之所以能夠短暫地在西域地區建立統治,其根本原因並不是武力壓制,而是因為絲綢之路。

大家別看不起絲綢之路那點可憐的運力。

就絲綢之路這種靠駱駝建立的商路就足以養活“西域三十六國”了。

歷史上,正是由於絲綢之路的開通,讓西域地區獲得了相對穩定的經濟來源和物資供給,這才讓漢朝和唐朝在西域短暫地建立了統治。

但是由於絲綢之路的脆弱性和中原王朝的週期律,導致這種經濟模式非常的不穩定。

所以一旦絲綢之路出現風吹草動,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統治必然就面臨土崩瓦解的危險。

歸根結底其實就一句話:誰能解決生存問題,誰就是西域的老大!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