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1章 印光法師文鈔白話文解釋五十一 (第3/8頁)

加入書籤

慢慢得到佛法薰陶,最終成就佛道。佛所說的種種教法,不論是顯教密教、權教實教,偏教圓教、頓教漸教,都是隨著眾生不同根機而施設的,根據時節因緣而恰當運用。教法雖然有上中下三乘的不同,而佛道的根本是無二的。為了顯示實教而施設權教,所以權教也是實教的權教;開示權教也是為了顯示實教。所以實教也是權教的實教。佛陀俯察隨順眾生種種不同根機,慈悲地循循善誘。必定令其根機與教法相契合,才能使知解和修行同時圓滿。

學者雖則專主大乘,亦不可輕蔑棄捨小乘。以小乘原為進入大乘而設。乃如來之度生妙用,實下根之出苦宏猷。故四十二章經雲,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大海雖有淺深,水味原無二致。凡屬佛經,固應一體尊重。如輪王命令,事雖種種不同,其為王敕則一也。而圓人受法,無法不圓。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況如來金口所說之生滅無生四諦十二因緣等法乎哉。

學佛之人,雖然專門主張修行大乘教法,也不可以輕視棄捨小乘教法。因為小乘教法原本就是為了讓眾生進入大乘而施設的權巧方便,乃是我佛如來度化眾生的妙用,實在是為下根器眾生出離苦海的宏偉計劃。所以《四十二章經》說:“修學佛道的人,凡是佛陀所言說的教法,都應當要信受隨順。譬如食用蜂蜜,不論中間或旁邊都是甜的,我所說的經典也是如此。”大海雖然有淺深的不同,但是海水的味道本來就沒有兩樣。凡是屬於佛教的經典,當然應該同樣尊重。就好像轉輪聖王的命令一樣,它雖然涉及種種不同之事,可它都是聖王的敕令。而且圓教根機的人受持佛法,則沒有一法不是圓滿。治理世間的語言、資養生命的職業等等,都會隨順正法。更何況是如來金口所宣說的生滅、無生、四諦、十二因緣等教法呢?

及如來一期事畢,示現滅度。迦葉阿難等諸大弟子,結集法藏,遍界流通。一千年後,教傳此土。兩土高僧,東西往還,譯布佛經,不惜軀命。讀法顯,曇無竭,玄奘等傳,其道路險阻,非常艱辛。不覺哽噎涕泣,莫之能已。經雲,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

等到釋迦如來這一期度化眾生的事緣完畢,示現了滅度涅盤之相。迦葉和阿難等諸大弟子結集法藏,將佛法流通天下。經過一千年後,佛教流傳到東土震旦。西天東土兩地的高僧不斷往返奔走,翻譯流佈佛陀經典,毫不吝惜自己的身軀性命。閱讀法顯大師、曇無竭大師、玄奘大師等人的傳記,可以知道他們都經歷了艱難險阻之路,是那麼的艱難辛苦,不知不覺便會令人哽噎而涕淚交流,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佛經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果不是宿世有佛緣,佛經的名字尚且聽聞不到。更何況是受持讀誦,修習因行而證得果地呢?

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於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痴,造殺盜淫。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即彼客作賤人,原是長者真子。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處。實報寂光,乃為本有家鄉。

然而,釋迦如來所說的教法,實際上都是根據眾生本自具足的理體來宣講的。在眾生的心性之外,完全沒有一法可得。但是,因為眾生是在迷惑之中,不能夠當下了知此理,因此於真如實相當中,虛幻地生起妄想執著。由此而生起貪嗔痴,造下殺盜淫之惡業。迷失智慧而成為煩惱,也就是將常住無生之法而幻化為生滅之法,如是經過塵點劫之久,也沒有辦法可以回返自心。所幸能夠遇到釋迦如來所說的大乘顯密諸經,才知道衣裡明珠本來存在,佛性仍然存在。即使是淪落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