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印光法師文鈔白話文解釋十七 (第2/4頁)
《太上感應篇》,令他們熟讀,為他們順著字面來加以講說。他們的日常行為,符合善的地方,對照這二本書中指出的善加以獎勵。行為如果不善,對照這二本書中指出的不善,而加以責罰(彭二林居士的家族,是江浙一帶的科舉冠軍,歷代以來,都遵行這二本書,他的家裡,狀元很多,然而都是終身守持這二本書不改)。如熔金倒入模器,如流水圍有堤防。哪有金不能成器具,水仍舊橫流的道理呢?
人之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講,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則可矣。然讀書之時,不可即入現設學校。宜合數家請一文行兼優深信因果之師,令其先讀四書及五經耳。待其學已有幾分,舉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說俗論所惑。然後令其入現學校,以開其眼界,識其校事。不致動與時乖,無由上進矣。
人之所以成為一個人,根基就在此處。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不講,想要具備完美的人格,除非天資高過孟子以上的人才可能做到。然而在讀書的時候,不可以馬上進入現在的學校。應該聯合幾個家庭,請一位文才品行兼優,深信因果的老師,令孩子們先讀《四書》以及《五經》。等到他們學業已經有幾分成效,凡是文字道理,都不被邪說俗論所迷惑了。然後讓他們進入現在的學校,以開闊他們的眼界,增長他們的見聞。不致於舉動與時代乖離,沒有辦法上進啊!
能如是,則有天姿者,自能有為。無天姿者,亦為良善。獨善兼善,自利利他,實不外此老僧常談也。
能夠這樣,那麼有天姿的孩子,長大自然能夠有所作為。沒有天姿的孩子,也能成為一個良善的人。窮困時修養身心;顯達時兼利天下,自利利他,實不超出這些老僧常談的話。
又前在揚州請感應彙編十三部送人,雲雷亦送一部。次日雲雷至寓,令為汝帶一部去。彼令送餘人,言當於有正書局去請。不知已請與否。此書文筆議論,悉皆超妙(有三幾處微有礙,然大體俱好,故可取)。但不如安士全書之貫通佛法耳。除安士全書之外,當推此為第一。然此不易與婦孺開導。
又者,前些時候,在揚州請《感應彙編》十三部送人,張雲雷也送了一部。第二天張雲雷到了我的住處,令他為你也帶一部去。他讓送給其他人,說會在有正書局去請這本書。不知道已經請過這本書了嗎?這本書文筆議論,都非常超妙。(有三個地方稍微有些妨礙,然而大體都好,所以可取。)但不如《安士全書》那樣能夠貫通佛法罷了。除了《安士全書》之外,應當推這本書為第一。然而這本書不容易與婦女小孩開導。
(光)於揚州,因見此書首未刻感應篇文,令其補刻。因尋其書,遂遇一本感應篇直講。此書系大通家所著,其注直同白話。但順文一念,其義自顯。最宜於幼年子女。今將此寄來,以企依此訓誨其子女,將來必能得實用而釋親憂矣(王雷夏曾刻彭希涑二十二史感應錄,系正史事實,最易令人警惕,止有二本)。
我在揚州,因為見到這本書的開頭沒有刻《感應篇》的原文,令他們補刻。因此尋找《感應篇》這本書,於是找到一本《感應篇直講》。這本書是一位大通家所寫,他的註解同白話一樣。只要順著文一念,其中的意思自然顯現。最適合幼年的子女。現在將這本書寄來,希望依著這本書來教導訓誨你的子女,將來必定能夠得到真實受用而解除雙親的憂慮啊(王雷夏曾經刻印彭際清的《二十二史感應錄》,這是歷代正史中的事實,最容易讓人生起警惕,只有二本)。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蔚如所說,頗有道理。但爾我乃無知無識自了漢,其教人亦以自了漢之法則。彼乃欲人大通佛法,方期由茲深信淨土。故致表面似不相合,而內情實各有所主,各有所長。及其弊也,則各有所失。若能取其益,不致成弊,則法門之大幸也。然而難矣。
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