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三族協議 (第1/3頁)
五月和六月,天下太平,不奴部在裡海沿岸的生意,做的風生水起。
伏爾加河中游的貿易站點,已經再次向前,開始向著上游延伸。他們在上游的中段建立起一個臨時的貿易據點。從六月初開始,他們每七天會過來一次,每次當船隻靠岸的時候,很多部族都趕著牛羊等在河灘邊,交換著各種物資。
慢慢的這片河灘,開始變成了一個小小市集。附近的遊牧部落,每七天就會過來一次,他們先是把各種各樣的產物,就那麼擺在河灘邊的草地上,等待其他人的挑選。
後來,不奴部的戰士在河灘邊開始搭建涼棚,作為自己固定的位置。其他的部落也跟著有樣學樣。在六月底,這裡已經有了三十七個涼棚,居然就這麼形成了一個很有些規模的市場。
這個市場,在三個阿蘭部落交界的地方,不奴部選在這裡,也是因為這裡是各個部落的邊界交匯點,離所有人的距離都算適中。
現在,不奴部一共擁有五個市場,在裡海周邊有三個全年營業的市場,分別在伏爾加河的入海口,第一次過冬的那片營地,以及和可彥部在裡海東北角的市場。
而沿著伏爾加河流域,有一箇中部的長期市場和一個上游的週期性市場。
這些市場,將阿蘭族,烏孫部,不奴部三方的經濟,大量的牛羊,皮革,麻料,陶土,鐵礦石,煤礦,木材,銅礦石,羊皮,甚至糧食,在沿著裡海和伏爾加河流域,開始進行迴圈流動。
三個勢力之間,在形成一種經濟互生關係。袁華和劉玉在六月中旬有過一次大概的計算,他們發現依託這個貿易,他們所調動的外包人口已經達到至少五千人。
只要能夠維持整個體系的持續運轉,不奴部就能不斷透過自己的工業體系,不斷的捆綁越來越多的人力加入,會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
裡海的東北面,可彥部和解憂部已經將營地移動過來,他們面臨著兩個巨大的難題:
一是這裡的草場並不肥美,無法依託畜牧業養活全部的族人。而一旦開始遷徙,貿易口岸就有可能失去。烏孫部很多部落都眼紅他們的交易,知道兩個部族在交易中都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二是匈奴人和貴霜人在不斷向烏孫部施壓,雙方都已經露出了獠牙,烏孫成了這兩個龐大勢力下一個目標。整個烏孫草原,隨時都可能爆發大戰。
袁華和劉玉拜訪了可彥萬夫長和解憂部的希耳族長,在走訪過兩個部落的領地以後,雙方進行了一次為期三天的會議。
接著兩位部落領袖,也乘船去到不奴部,在這裡走訪整個不奴部的運作,以及走訪不奴部的家庭。
在六月底,三個部落簽訂了第一份《三族裡海經濟和軍事協議》。
在乘坐海船回程的路上,可彥對希耳說,“協議已經簽署,接下來我們兩族將開始全新的定居生活。希耳,我們的選擇是對的嗎?”
四十歲希耳,身材高大,他手扶著海船的欄杆,遙望著裡海遼闊的海面,回答道:“可彥,你比我更清楚,我們已經沒有退路。烏孫的人口太少,部落聯盟本身也無比脆弱。我們靠遊牧根本無法抵禦強大的匈奴和貴霜帝國。我們只能修建起城牆來保護族人,然後,用物資和不奴部交換產品,靠貿易和耕種來獲得發展。除了這條路,我們已經無路可走了。”
可彥轉身看著他,說道,“我們沒有時間去建造兩座城,我甚至擔心接下來,匈奴和貴霜也不會給我們留下兩年建造城市的時間,我們要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了,兩個部族要合力了。”
兩人最後商議,在今天圖帕卡拉幹區旁邊的一處島嶼上建立附屬營地,將一部分族人先遷移上去,儲存起足夠三個月可以吃的糧食和肉乾,他們將在那裡平整土地,等來年再進行耕種。並在沿岸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