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好!說得好!趙高,記下來,待會兒讓扶蘇看看!” (第1/3頁)
“對,正是大秦統一天下的時刻,我甚是欣慰。”嬴政聽罷甚為高興。
“兒子,繼續解釋何為‘外儒內法’。”
“其實很簡單。‘外儒內法’是指以儒家倫理作為基本社會結構與合法性的基礎,同時運用法家策略鞏固 ** 集權。”
“儒法學說,確定道德規範;法家則確保統治地位。”
嬴政聽後目光閃爍。
“妙極了,非常精彩!辰兒你解釋得太好了!哈哈哈哈哈!”嬴政笑得開懷,顯然對趙辰的見解極為滿意,認定他是下一任秦王。
“老爹,儒家提倡仁愛治國,常常希望透過同情心改變犯人的行為,但現實中這樣做非但未能提高人們的自覺性,反使大家輕視法律,以各種儒家道德為幌子遮掩罪行,這便是周朝衰敗的原因。相反,法家認為若某人不尊重他人,侵害他人的權益,也就無權要求受到尊重,應對其施以同樣待遇。對待違法者必須嚴懲,這樣才體現了公正。當然,不是所有罪行都應嚴格依照法律,某些情況情有可原時,就需要儒家的柔性和情理,所謂‘法律無情’,但這並不意味著法律無情面。在這種情況下,儒家的寬容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大秦未來的治國之道應以外儒內法為主,但必須靈活變通,因時制宜,適時調整法律法規。”
“孩子,有時我真懷疑你才三歲?許多道理在我像你這麼大時全然不知。”
“既如此,你對現今的法家思想和秦國法律怎麼看?是否覺得過於嚴厲?比如太子扶蘇和其他儒家學者就認為秦國現行律法太過苛刻,給百姓造成極大壓力,六國也宣傳秦國為 ** 之國,使得民眾對我大秦心生畏懼。”
“這是儒生們的胡言亂語,不過是為了保全自己的統治罷了。”
嬴政沉默片刻,儘管兒子的說法有些粗魯,但他認為形容得很貼切。
“老爹,要評價一個文明、進步的國家,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指標就是百姓對法律的瞭解程度。無論男女老少都能談論商君之法,這就是儒家所說的理想狀況吧!但這些都不過是儒家的套路罷了。自商鞅變法以來,我們大秦逐步變成了一個法律開放、法制嚴謹的國家,相較於其他六國,我們已經領先許多。
儒家思想其實缺乏法律意識,若真以此治理國家,這個國家將徹底失去法治理念,變成儒家所謂的‘人治’,而非‘法治’。當然,如果我們制定了法律卻不去嚴格執法,那同樣會變成‘人治’。這有兩個原因:
首先,執法不一致是大忌。一個不平等的法律體系,百姓怎麼可能信服?誰能真正重視它?當前其他六國發生的一些事情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那些權貴做的事情和他們所受的‘懲罰’表明,很多法律在權力面前只是廢紙一張。
其次,百姓缺乏信任感,因為‘信任’只是一句空話。由於百姓根本不信任‘法律’,他們只能設法逃避法律,例如遇到困難時,立即去找關係、賄賂,甚至以命相搏。這既無奈,也是一個國家衰落的開始。
歷史上從來沒有人抱怨法律太健全,卻有許多國家因法律不完善而遭受災難。為什麼呢?因為法律越詳細,就越能保障每個人的合法權益。
老爹,記得有一次小事情嗎?
一個負責管理糧倉的小官吏,由於一夜大雨,第二天發現所有糧食都發黴了。根據秦國詳盡的法律條款,按規定只會被罰錢。但如果當時沒有這條法規呢?那他就得看上級官員的心情行事。如果上級官員心情不好,可能直接就會把他斬首。因此,他只能託關係、講人情,送上重禮,請求寬恕。
由此可見,法律不夠詳盡會導致‘人治’成分增加,因為在沒有具體條文指導的情況下,執法者只能憑個人理解來執行法律,這無疑增加了無辜者的風險。原本應該只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