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9章 “啊,還要繼續談嗎!” (第2/3頁)

加入書籤

民眾,一旦他們犯錯,不論大小都要適度懲戒,然後用君子之道來勸告和原諒他們。因此他們會心存感激,並效仿這位君子去行善做好事。即便是在這樣的理想框架下,也可以看出法家更具有實際操作性。慎到提倡的‘人治’僅針對 ** 個人,但 ** 如同國家的心臟,若其昏聵,國家豈有不失序的道理?慎到時期,齊威王曾年輕時疏於朝政,致內外亂象紛生, ** ** ,國外列強窺伺。隨後齊威王勵精圖治,從自己做起,肅清 ** ,整飭法紀。

父親,您應該還記得齊威王處理那兩位大夫的事。”

“這件事我清楚,據聞,兩位朝廷大夫受到了截然不同的輿論,很多同僚都批評即墨大夫的不足,而稱頌阿大夫的能力。”

“然而齊威王暗中調查發現,即墨大夫是一位忠誠勤懇、不通人情之人,其領地百姓無抱怨;反之,阿大夫擅長結交權貴,所管之地民風不寧。”

“因此齊威王重重獎勵了即墨大夫,將阿大夫處死。此後全國士氣振奮,政務日益明朗。”

“正是這樣,乍一看似乎是好事,齊國變得更加強盛了。不過這之中卻潛伏著隱患。儘管齊威王是個明君,但他並未給予阿大夫申訴的權利,這是隱患。哪怕確認某人罪無可恕,仍需按照法定程式公開審判並公示罪狀,最終執行判決。這樣在法律的框架下,保證了執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讓人人心中有數。或許阿大夫管轄之地確實存在無法訴說的原因。君王長期疏於政務,假設當地遭受天災或是自然條件劣於即墨又如何?

這些現實因素同樣可能引起民生問題。至於是否存在冤屈,我們無法確切知道,但應經過公正的審判流程才能做出決斷。而在齊威王這裡,一切都依賴他的個人判斷,這相當危險。儘管齊威王處理正確,但這並不意味著後代君主都能達到同樣的明察程度。

到了齊愍王時代,因齊愍王專權,群臣不敢輕易直言進諫,縱使君王有過也不願意指摘。由此,法家最大的缺陷就顯現了出來——過分依賴強勢的明君。雖然法家倡導法治,但核心仍是需要賢明的領導者。”

“是的!”對此觀點,贏政完全認同。

“再說說申不害,也就是現今的申子,他是受道家老聃策略思想深刻影響的人。他高度認同勢法二派的思想,認為君主治國之術要穩固,政令才能暢通無阻。他在韓國施行的一系列改革幾乎模仿了商鞅的模式:開墾田畝,廢除井田,鼓勵按功行賞,重用人才,注重財富積累,收回諸侯私兵,強化武器生產。韓國之所以以‘勁韓’著稱,正是因為申不害的變革帶來了國家的繁榮和軍力的增強,讓其他國家不敢輕舉妄動。但他認為僅憑這些還不足以保證治理的完善,關鍵還要看君主是否具備機謀與智慧。春秋戰國之時,臣下殺主上的事件屢見不鮮。”

因此,申不害提醒君主絕不輕易相信任何大臣。大臣可以使用,但不可過分信賴。君主要保持無為的態度,使臣子們無法琢磨出君主的心思。這樣一來,臣子們就不會窺視君主的底線,從而減少了很多阿諛奉承之人。

申不害提出運用「術」來查處汙吏,使他們按規矩辦事。雖然玩弄權術不是申不害首創,自古以來,人們為了自保都會用到各種謀略。「術」主要用在官場中,而「謀略」則是更廣泛的概念。

既然有了駕馭臣子的「術」,自然也有 ** 君主的「方法」,相互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反而使得朝 ** 得極其不穩定。臣子害怕君主,會想盡辦法 ** 君主,同時還要避免其他大臣因嫉妒而加害自己。

申不害的「術」在一段時間內確實實現了政治清明,官員們都盡心辦事,但這並非長久之計。一些「聰明」的大臣學會了鑽空子,設陷阱陷害政敵。

申不害傳授了「術」給韓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