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71章 改善秦國鑄錢方法 (第1/2頁)

加入書籤

想了半天,李言終於想到了一個搞錢的好辦法。

那便是錢生錢。

所謂的錢生錢,便是鑄幣。

秦國的貨幣數量是不足的,在秦國,民間流通的貨幣,除了銅錢,還有布匹和食鹽這些實物,都可以作為貨幣的替代品使用。

不,應該是,天下不管是五大國還是其他小國,都面臨貨幣不足的問題。

不管是秦國還是其他國家,主流的貨幣都是銅錢,至於白銀和黃金,並不作為常用貨幣使用,白銀一般是大額交易時使用的。

而且,白銀貨幣以官方使用為主,民間基本不會使用。

黃金的使用則更少,更多時候,黃金都是作為象徵意義的存在,而不是貨幣使用。

但是,秦國面臨一個問題,那便是貨幣數量不足。

會出現這種情況,並不算秦國銅礦開採數量不足,秦國境內的銅礦數量是非常大的,保證全國的銅使用不是問題,限制秦國銅錢數量的,是貨幣鑄造工藝。

秦國目前的貨幣鑄造方式是範鑄法。

範鑄法又稱模鑄法,先以泥制模,雕塑銅錢前後圖案、銘文,陰乾後在經燒製,使其成為母模,然後再以母模製泥範,同樣陰乾燒製成陶範,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範範腔裡,由於錢幣正反面內容分別雕刻於正反兩塊錢範之上,凸出的部分在錢範上呈凹陷狀,錢模與錢模之間開有澆道利於銅液流動。

在錢幣成型以後,再脫范進行清理、打磨加工後即為成為銅錢。

範鑄法的好處是,模鑄不單單限制於泥範,還有銅範,石範。

但是,範鑄法有很多的缺點。

比如說,對模範的要求高,以鑄幣當中,使用範圍最廣,使用最多的泥範為例。

想要用來作為貨幣的泥範,可不是隨隨便便什麼泥土都可以的。

而且,同一塊泥範,內外的材料要求是不一樣的,不是使用一種材料就可以了。

做內模的泥料要求有較低的收縮性和變形性,目的是保持器物的形狀和尺寸,同時方便脫模和清理。

而做外範用的泥料則要求有比較高的強度、硬度、耐火性和透氣性,這樣才能承受住金屬溶液的壓力和溫度,同時能排出氣體和雜質,防止鑄件出現缺陷。

所以,做內模的泥料要經過反覆的揉搓、摔打,以及較長時間的浸潤、醒土,這樣泥料才具有韌性。

而做外範用的,通常是土、砂、植物纖維、草木灰、熟料等物質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

料選好以後,接下來就是第二個步驟——塑模。

就是用泥土把銅錢的基本形狀塑造出來,如果上面需要紋飾或者是銘文,就先把樣式的輪廓給雕出來,需要凸出來的部分另外做紋飾造型貼在泥模上,需要凹下去的部分就直接把它刻出來。

第三步是翻範,翻範是鑄造技術的基礎,也是貨幣鑄造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第四步,合範。

到了這一步,要把翻好的範分塊取下來,陰乾,然後燒成陶範,再把這些陶範拼成要做的青銅器外腔的形狀,這就叫做“外範”。

這個步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因為需要等待模範自然陰乾,在這個過程當中,是不能用陽光照射來節省時間的。

陰乾的時間起碼是以月為單位,而且不是所有陰乾的模範都可以保證,百分百成功的。

第五步,就是澆注了,先把銅錫鉛的合金融化成液體,再從事先留好的空隙裡澆注到陶範裡等待降溫凝固。

等溶液凝固後,打碎陶範,就得到了你要鑄造的銅錢了。

而泥範有一個缺點,那便是基本屬於是一次性用品,屬於鑄造完一次貨幣,便只能毀壞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