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南陽和江漢地區 (第1/2頁)
秦國明明有能力,直逼楚國首都,為什麼卻只要一個南陽地區呢?
原因其實非常非常簡單,那便是,李言希望可以控制這次戰爭的規模。
在發動戰爭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一種情況,那便是,發動戰爭的規模,在開戰以後,會迅速失去控制。
比如說,原先,僅僅只是希望打一場十萬人規模的戰爭,但是,因為一些原因 直接導致戰爭規模失去控制,從十萬人規模的戰爭,變成了二十萬,乃至三十萬,四十萬規模的戰爭。
要知道,戰爭規模失控,可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
本來,十萬人規模的戰爭,在保持戰爭的情況下,秦國內部的生產生活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秦國可以輕鬆的維持前線十萬大軍的作戰。
可一旦戰爭規模失去控制,秦國被迫向前線投入更多軍隊,那麼,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秦國內部的生產生活勢必會受到嚴重影響。
國家對於更多的軍隊,維持的成本也會加大。
從而導致國家財政出現嚴重問題。
其中,最典型例子便是腳盆雞侵略種花家。
在三七年,腳盆雞原先其實只是想要進行一場區域性戰爭,以侵佔一部分土地為目標,等完成對新佔領土地的蠶食以後,回完血,再蠶食下一塊土地。
但是,在戰爭開啟以後,腳盆雞方面,便失去了對戰爭規模的控制。
導致一場區域性戰爭,升級成為了全面戰爭。
從而使得腳盆雞深陷戰爭泥潭。
而反面例子則是種花家的兩次對外自衛反擊戰。
對白象,在大比分領先,三個吊打一個營,可以威脅白象首都的情況下,選擇了停止戰爭。
對越猴,本著打完就走的原則,避免了和白頭鷹一樣,在越猴那裡越陷越深。
種花家的兩次自衛反擊戰,便是很好的控制了戰爭規模,不但贏得了主動權,同時還避免種花家深陷戰爭泥潭。
而此次秦國伐楚,其實也是有一樣的問題 那便是控制戰爭規模。
李言要的是和楚國打一場區域性戰爭,而不是和楚國打一場全面戰爭。
有時候,佔領的土地和人口,不是越多越好。
而為了控制戰爭規模,李言才會選擇親自前來前線。
因為,如果李言身在雍城的話,是很難控制戰爭規模的。
就好像,這次,秦國水軍大勝楚國水軍,一路瘋狂追殺楚國水軍。
追到江城停下,是因為李言有嚴令,在控制漢水的入江口以後,便必須停止前進。
如果沒有李言臨近戰場,在秦國水軍始皇帝摸電線——贏麻了的情況下 秦國水軍會不會繼續往東打?
甚至威脅楚國首都的安全。
畢竟,腳盆雞當初的戰爭規模失控,最大原因,便是決策層和執行層各行其是。
李言如果不在前線,底下那些將領 說不定為了軍功真的敢讓秦楚爆發全面戰爭。
畢竟,將領立軍功就好了,可李言要考慮的事情就有很多了。
所以,為了控制戰爭的規模,李言必須要親臨戰場。
而為什麼秦國這次要把目標放在南陽地區。
則是因為,首先,南陽地區如果控制在楚國手上,那麼,秦國的核心地區 便時刻處於楚國的威脅之下。
楚南陽地區和秦國核心地區接壤。
雖然說,秦楚南陽地區的分界線是大片的山脈,可是,南陽距離秦國首都雍城只有六百里的距離。
而且,秦國防守南陽地區的壓力非常大。
南陽地區作為楚國重要的產糧地,人口眾多,自然,駐紮的軍隊數量也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