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85章 攻鄭 (第2/2頁)

加入書籤

算不上太久,連百年都沒有。

但是,從魏國遷都安邑開始計算,魏國五代君王,都沒有停止過對安邑城防的加固。

不說別的,就是安邑的城牆和護城河,都足夠讓人頭疼了。

魏都安邑城外的護城河的平均寬度超過了五十米。

而且,安邑護城河裡面的水,分別和黃河以及另外一條河相連。

想要切斷安邑城外護城河的水源,幾乎不可能。

而五十米寬的護城河,意味著,秦軍連靠近安邑城牆都辦不到。

即使秦軍在護城河當中,填埋出了一條道路。

可想要拿下安邑,依然是困難異常。

安邑城的整個城防工事,十分完備,城牆和護城河之間,是三道依次遞增高度的羊馬牆。

這些羊馬牆雖然不像城牆一般高大堅固,但是魏軍在羊馬牆後安置了腳架,守軍完全可以將羊馬牆作為矮牆進行防守,每道羊馬牆之間的間隔都沒有超過三丈。

而且,羊馬牆之間的區域,十分平坦,平坦到,重甲騎兵可以肆無忌憚的進行衝鋒。

羊馬牆後面,才是安邑的城牆,而安邑城的城牆,最矮的地方,其高度都有十米,安邑城城牆的平均高度,超過了十五米。

敵臺,甕城,耳城一應俱全。

所以,哪怕此時,魏國主力大軍已經被秦軍擊潰,魏都安邑的守軍不過超過五萬,但是,魏國完全可以依託安邑堅固的城防,堅守一兩年都不是問題。

所以,秦國對於魏都安邑的戰略其實就一個字——圍。

而要進行長久的圍城,糧草補給是關鍵,所以,黃河水道,必須打通。

於是,攻魏秦軍才會分出七萬人 前去進攻溫城。

而在攻魏秦軍南下進攻溫城的同時,在秦鄭邊境,六萬秦軍在秦將陳林生的率領下,沿黃河一線,向鄭國發動了進攻。

秦國敢打一場兩線戰爭,最主要的原因其實還是因為,鄭國足夠弱。

鄭國地不過一郡之地,人口不過一百多萬,軍隊才十幾萬。

這個級別的實力,對於秦國來說,其實完全算不得多強。

可以說,和魏,隨,楚相比,鄭國在秦國的滅國之戰面前,完全屬於摟草打兔子——順手的事情。

而在秦國擊敗魏國主力,威逼魏都安邑的環境下,魏國自身難保,自然無法再支援鄭國。

所以,當鄭國面臨西,北兩個方向的秦軍時,只能收縮兵力,堅守溫城到護城一線,鎖死黃河水道。

此時,黃河水道的存在,已經不單單只是關乎鄭國的存亡了,其還關乎魏國的存亡。

於是,陸安在魏軍主力損失殆盡,秦國大軍壓境的情況下,依然讓溫城周邊十幾座魏國城池的魏國守軍,放棄現有城池,轉而前去溫城,協助鄭國鎖死黃河水道。

畢竟,溫城,護城在,黃河水道便無法為秦國所用。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