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攻魏滅國之戰 (第1/2頁)
十月,隨著谷河徑進入枯水期,秦國軍隊封鎖了谷河徑周邊地區,大批人員則開始在谷河徑西側入口修築攔水壩。
秦國先是用條石砌起兩道間隔十米的石牆,條石之間用糯米槳進行粘合。
儘管混凝土已經很堅固了,但是,秦國的工匠依然認為,應該在外面再修築一層條石。
以增加堅固程度。
在用條石砌起兩道牆以後,再將鋼筋打好,隨後,則是將混凝土澆築到裡面。
每條澆築的高度都是經過嚴格控制的,每天只澆築一尺的高度。
預計,攔水壩建造完成需要花費兩個月的時間。
攔水壩完成以後,會在攔水壩中間位置,預留一個缺口,用來排水,以防止水漫出攔水壩。
同時,這個缺口下方,還修建了一條輸水渠,將流出的水,輸送到其他地方。
在攔水壩修建完成以後,還需要以攔水壩為基礎,修建一座碼頭,以用於糧食物資的轉運。
為了滿足糧食物資的轉運需求,秦國會在攔水壩另外一側,用泥土堆出一道緩坡。
坡頂和攔水壩齊平,遺留出大片空地,以作為車輛的停靠之地。
這些,都是需要人力來完成的。
好在,谷河徑的攔水壩寬度不算大,工程量是秦國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這使得,在枯水期結束之前,秦國便大致完成了攔水壩的修築工作。
而隨著谷河徑的攔水壩修建完畢。
秦國方面已經開始迫不及待的驗證攔水壩的作用了。
隨著春天到來,幾場春雨過後,谷河徑的攔水壩發揮了作用,水開始慢慢的儲蓄了起來。
看到攔水壩起了作用,所有人都高興的歡呼了起來。
谷河徑攔水壩的成功,不單單意味著,秦國進攻魏國,擁有了一條高效,低成本的物流通道,更意味著,秦國擁有了一項特別的技術,那便是,修築水庫。
對於一個農耕文明來說,土地當中的糧食是最重要的。
而想要保證糧食產出,灌溉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一般情況下,耕地當中糧食的用水需求,只能看天。
也就是說,老天下雨,才會有水。
可問題是,風調雨順這種事情,屬於少數,在大多數時候 ,老天並不會如人們的意。
你想天多下雨的時候,它偏偏要連續多日的晴天。
你不希望下雨的時候,老天又可以連下十幾二十天的雨。
所以,灌溉便成為了保證耕地糧食產生的最重要存在。
有充足灌溉的耕地,糧食產出可以是沒有灌溉耕地的兩倍,甚至更高。
雖然說,秦國這些年,修建了很多的灌溉設施,包括大量的水渠,並自去年開始,秦國各地還出現了,由地方官府主持的一項工程。
那便是挖掘蓄水的池塘。
為了提高百姓們挖掘蓄水池塘的積極性,秦國官方特地下發命令,各地郡縣官員的升遷和評價,和其境內挖掘的蓄水池塘多少有關。
但是,在如今這個生產力有限的時代,不管是修水渠,還是挖水池,實際上都很難滿足極端情況下的用水需求。
但是,谷河徑攔水壩的成功,讓人看到了水庫的建立。
既然,可以將谷河徑變成可以通航船隻的地方,那麼,為什麼不能在一些,遠離河流,但是,適合修建水庫的地方,修建水庫。
這樣,在缺水的時候,便可以用水庫的水,灌溉耕地了。
這對於很多農民來說,是非常重大的事情。
在谷河徑攔水壩修築完成以後,秦國方面也開始做準備了。
首先是伐魏的物資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