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中國的大部分農村,光棍是真的多 (第1/4頁)

加入書籤

這些地方的農村,光棍一窩一窩

結婚難,是一直籠罩在農村大齡青年頭上的烏雲。

近期,多地針對反映農村大齡青年婚戀難的提案進行了答覆,再次讓這一話題回到公共視野。

9月8日,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民政局對當地政協委員提案答覆時直接表示:農村大齡男青年婚配難已經成為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問題。據該縣調查,當地每個村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大齡男青年找不到配偶已成為普遍現象。

兩個月前,江西省銅鼓縣在答覆提案時也提到,當地出現明顯的“農村男生娶不到,城市女生嫁不出”的現象。大齡青年婚戀難問題成為了普遍的社會現象,構建健全的大齡青年婚戀社會支援機制迫在眉睫。

2024年初,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釋出了一份《農村大齡男青年婚配狀況》調查報告。這份基於全國26個省(市、區)、119個村、1785個農戶的報告指出:超4成村莊存在較為嚴重的大齡男青年婚配難題。

基於此,不管是從觀感上還是現實中,諸多地區農村大齡男性婚配難已是既定的事實。在輿論場中,這一現象的歸因被簡化為農村大齡男性“太窮”和城市女性“太挑”,造成了“兩頭剩”。而實際上,農村大齡青年婚配難的面向並不簡單。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李永萍做了十餘年的農村大齡未婚男性也即光棍研究和田野調查,發現這一問題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而且其成因涵蓋了人口性別比失衡的結構性因素、地區差異帶來的婚姻擠壓以及個體弱勢等具體因素。

“性別比失衡是客觀存在的,短時間內很難根本解決農村男性婚配難的問題”,李永萍說,我們在盡力解決農村男性婚配難問題的同時,也應重視如何儘可能保障農村光棍群體的正常生活,讓他們可以在村莊社會中體面生活。

80、90後是光棍主要群體

2012年讀碩士時,我們在廣西農村調研時無意中關注到村裡有一些大齡未婚男性。之後,在那一次調研基礎上,我完成了碩士論文,主題就是關於農村光棍問題。

我的研究方向一直是家庭社會學和農村社會學,每年都在農村做100多天的田野調研。每次都會關注所在村莊的光棍問題,也做一些以村為單位的統計。

10多年來,我關於農村光棍的調研,涵蓋了東中西部。印象中,農村男性婚配難成為普遍問題,是從2010年左右開始的。

歷史上,農村一直都有難以婚配的男性,俗稱光棍,但以前是零星個案,且多是因為身體或智力殘疾,另有一些家庭條件差、兄弟多,沒條件結婚。

而2010年前後,也即80後、90後到適婚年齡時,農村男性婚配難問題比較集中出現。為什麼是這樣一個時間節點?

光棍問題的一大成因是性別比結構失衡,而80後、90後正是性別比失衡比較嚴重的兩個世代。

不過,儘管農村大齡男性婚配難是普遍性問題,但並不意味著這些人均勻地分佈在各個農村以及農村的大齡男性都會難以婚配。

從宏觀層面看,農村男性婚配難,有區域差異。東部農村,光棍很少,但中西部,尤其西部山區農村,光棍較多,甚至光棍成窩。像我調研的湖北、貴州一些山區,光棍比例很高。

從中觀家庭角度看,三個因素會影響農村男性的婚配。一是家庭經濟狀況,這是基礎,特別是現在婚姻成本偏高的時候顯得更重要。

二是父母代際責任的厚重程度,即父母願不願意為子代結婚付出努力;三是家庭在村莊社會中的評價,如果風評不好,子代結婚比較困難。

從微觀的男性個體角度看,相貌、性格、交往能力等也會影響婚配。尤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