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4章 峰迴路轉 (第2/2頁)

加入書籤

嗎?”,李母看到李元,關心地問道。

“吃過了,下午去鎮裡問問考證的時候,和張吉一起吃的晚飯”。

“你爸有事,進屋和你爸聊聊”。

“哎”,李元撩開布簾,看到李父盤腿坐在炕上。

“爸,什麼事?”

“今天我去信用社問過了,現在銀行不會向個人貸款,房子的事情。。。”。

“爸,暫時不用,我就和師父一樣,在家裡看病就行。

再說,我還要和師父學習,一時半會也獨立不了”。

“你的事先放放,我準備從機械廠辭職,然後自己開一家鑄造廠,你有沒有興趣跟著我學習?”

“別,我覺得學醫挺好,你另請高明”。

“就知道你小子不樂意”。

“你給大哥寫信,讓他回來,他在外邊打工和在家裡打工,不都是一個樣”。

“已經寫了。就是感覺,你小子聰明,又有一把子力氣,敢鑄造一定行”。

“您別勸我,以後我就當赤腳醫生了”。

“爸認識市裡的一個科長,他分管全市暖氣部件的採購,所以想和你爸我合作,我為他提供暖氣零部件,他組裝好了,賣給市裡。

現在機械廠半死不活,現在工資只發8成。

廠裡鼓勵我們下海,所以老子就想辭職不幹”。

改革開放後,華夏有過多次下海潮。

第一次下海潮發生在八十年代初期。

為了激發社會活力,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個體經營、私營企業和外商投資的政策。

很多有遠見和膽識的公務員看到了機遇,決定辭去工作,投身商海。

他們中有些人成為了著名的企業家,比如萬科集團的王石、新東方教育的俞敏洪、萬通地產的馮侖等等。

第二次下海潮發生在九十年代初期。

當時南巡講話,強調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進一步放開市場和民間資本。

這一講話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改革熱潮,很多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開始進行改制或裁員。

與此同時,私營經濟迅速發展,湧現出了一批新興產業和行業。

比如華為、聯想和阿里巴巴等著名公司。

看來,老爸遇到了這一次的國企改制,更不用說,他這個僅僅是鄉鎮企業。

“挺好啊,翻砂是您的老本行,幹起來肯定駕輕就熟。

再說,現在下海正當時,總不能等機械廠倒閉了再下海吧”。

“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買斷工齡,一種是停薪留職。

老子選擇了買斷工齡,廠裡給的補貼款是3400元。

我想著,把剩下的幾百塊饑荒先還了。

鑄造廠主要是買一些模具、電機和耐火磚,車間蓋一個棚子就行。

估計能夠省下幾百塊。

正好把有福家的院子買下,等老子賺錢了,再給你蓋診所”。

“怎麼這麼少?”,按照老爸的年齡,怎麼還能工作15年。

按照每個月37.5來算,15年可是近7000塊。

“現在還有錢發,主要是鼓勵人們主動離職,等再過一個階段,3400塊也沒有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