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42章 打探 (第2/2頁)

加入書籤

人毛骨悚然。

季詩情建議,“我們去逛逛吧。”

來都來了,可不能把正事忘了,先去市場打情況。

於是,三人上車,走之前把電網的電流調大,不忘貼上友情提醒:電網高壓,嚴禁觸碰,生死自負!

開車很快,十幾分鍾到漁村的海鮮交易市場。

以前熱鬧的市場,現在無比沉寂,隨處可見的海產品乾貨,蝦,蝦皮,魚乾,乾貝,魚膠,魷魚乾、魚翅,魷魚,墨魚乾、螺肉乾、銀魚乾等等。

琳琅滿目,數不勝數,唯獨沒有生海鮮。

沒辦法,新鮮的剛上岸,如果不及時處理,在高溫天氣下,幾個小時就開始發臭。

靠海吃海,批發市場的乾貨並不貴,2斤糧食就能換1斤乾貨。

海鹽更便宜,一斤換一斤。

沒辦法,他們這個地方只能產鹽跟乾貨。

哪怕海產乾貨營養豐富,是實打實的肉,但一日三餐天天都是海鮮,再美味也早就吃膩了。

他們想吃米飯,麵條,或是青菜。

可是天氣太熱,海水沒辦法淨化,種不出稻穀,至於青菜……剛發綠芽就被人拔了。

這邊靠海,不像其他城市缺水嚴重,井往下打幾十米是有水的。

可因為地表水枯竭,造成海水倒灌入侵,哪怕經過土層過濾,還是帶著鹹腥味。

喝了渴,不喝更渴。

所以,甚至還出現淡水交易,一斤鹽換十升淡水;或一斤乾貨換二十升淡水。

三人不缺生活經驗,貨比三家地挑,遇到價錢合理的大商鋪,會拿土豆或紅薯交易。

不多,也就買個一兩斤左右。

漁村海鮮市場魚龍混雜,這次去就是摸底。

從海鮮市場出來,接著去軍政主導的海貨交易所。

沒錯,為了獲得生存物資,市政跟軍隊聯合組建部門,有專業的捕撈船跟鹽場。

捕撈回來的海鮮可以對外出售,但有嚴格的配額限制。

私人可憑出入卡,在七天之內購十斤生海鮮及五斤幹海鮮。

一斤生海鮮兌換一斤糧食,幹海鮮則需要兩斤糧食,粗海鹽則免費送半斤。

七天以後,每人每天限額一斤,價格則翻倍。

明哲解釋,“海產部建立的最大目的,為了向市政跟基地輸送物資,同時有限接濟來海邊求生的普通倖存者。”

沒有限制私人團體捕撈或製鹽,說到底還是要給群眾留生路,讓他們有更多途徑獲得生存物資。

曲悠排隊,用抗寒土豆買了一斤幹魷魚。

生海鮮則沒有,如果想要的話需要早上八點鐘之前排隊,因為捕撈船會在凌晨兩三點靠岸,超過早八點就不新鮮了。

拿到乾貨,回車裡做對比。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