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5章 交糧 我們是良民 大大滴良民 (第1/4頁)

加入書籤

七月的和州,早稻金黃,訴說著豐收的喜悅。與往年不同,今年農民們望著滿倉的稻穀,心中更多的是期待,因為這一季的收成,大部分將直接搬進他們的家中。蘇星雲逐一為農戶核算扣除貸款和伙食後的糧食,分發到手時,農戶們高興極了,這份實實在在的收穫,讓蘇星雲在和州的地位更加穩固。

在小黃洲上,十戶一組的公社制度激發了前所未有的競爭與合作。這種規模的設定,正是基於科學的管理原理——適度規模原則。過大的公社容易導致效率低下,出現“磨洋工”和“吃大鍋飯”的現象;而過小則難以形成有效的合作與監督。十戶一組,既便於協作提升生產效率,又能在日常勞作中相互監督,避免偷懶行為損害集體利益。在這個小集體中,每個人的努力都與自身的收益緊密相連,因此大家都格外上心。

面對公社內部勞動力不均的問題,如年齡、健康狀況及家庭結構差異等,蘇星雲的制度展現出了其靈活性與包容性。儘管存在種種差異,但公社透過合理的分工與調整,確保了每位成員都能為集體貢獻力量,同時也從集體中受益。對於那些試圖偷懶或影響集體利益的行為,公社內部有著嚴格的淘汰機制,確保了團隊的凝聚力和執行力。

糧食分配任務完成後,蘇星雲將承諾的稅糧地運抵和州城。這一年,農業領域迎來了顯著的變革,鐵製農具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生產效率,加之農民們被激發出前所未有的生產熱情,即便每畝地的稅收定在了較低的20斤,但全縣的糧食總產量卻實現了大幅增長,繳納的稅糧總量也因此遠超往年。陳縣令望著滿滿當當的縣庫,心中五味雜陳,半晌才感慨道:“蘇秀才,你本應是治理國家的棟樑之才,如今卻走上了造反道路,真是令人惋惜。”

當糧食車隊緩緩駛入壽春城,莫日根立即組織人手,對這批夏徵糧食進行了檢查核對。發現今年的夏糧徵收量不僅未減,反而較往年有所增加。莫日根對此表示滿意,笑著稱讚道:“和州的這位知縣,確實是個有能力的官員,夏糧徵收工作完成得如此出色,我深感欣慰。”

然而,當話題轉至出兵剿匪之事時,莫日根的臉色變得巧妙起來。他憤慨地提及那些為了一己私利而爭奪土地、財富的僧人,他們不僅不顧及朝廷法度,甚至在遭遇挫折後還妄圖讓朝廷為其買單,出兵助其奪回失地,這種行為在莫日根看來無異於天方夜譚,是對朝廷權威的極大蔑視。

從地理位置的角度來看,蘇星雲所掌控的領地恰好位於河南江北行省與江浙行省的交界地帶,這一區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長期以來都處於兩省管理的模糊地帶,即所謂的“三不管”區域。雖然蘇星雲在這裡進行了土改,得罪了地主鄉紳,但這些人與元朝真正的權力核心之間,關係很淡薄,對沒有實質性的威脅。

莫日根認為,元朝的軍事力量雄厚,只要蘇星雲不做出直接對抗朝廷的行為,比如攻佔縣城等,同時確保稅收的穩定增長,那麼他在地方上的一些小打小鬧,就不用過度關注。畢竟,元朝的軍隊不可能為每個小貴族的私利而頻繁出動。

因此,莫日根對蘇星雲這樣的小勢力相對容忍,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忽視。他相信,只要蘇星雲沒瘋,敢於造反,就不會有影響。至於那些流竄來的盜匪,莫日根為了省事。在得知他們已離開本省的訊息後,他立即下令向無為軍戶所發報,要求他們密切關注盜匪動向,並通知和州知縣做好接待準備,以彰顯朝廷對地方安寧的重視與關懷。

這份公文迅速傳達到了蘇星雲的案前,他仔細研讀後,深諳其中意味,隨即安排人向陳縣令贈送了二百兩白銀以示敬意與溝通之意。緊接著,蘇星雲一邊調動護村隊做好準備,一邊指令王天柱等心腹密切關注無為縣方向的動態。不久,無為軍戶所果然派遣了一支由百人組成的隊伍前來,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