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1章 出海捕鯨 竟然遇到神話生物蛟龍 (第1/6頁)

加入書籤

隨著領地中政府力量的大力支援,航海業正在以一種近乎畸形的方式迅速發展。蘇星雲對於造船業這種只進不出的狀況感到無法容忍。他深知,這樣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必須採取措施加以調整。

江蘇和安徽兩地雖然同飲長江淮河水,地理位置相近,緯度也相差無幾,但在經濟方面的表現卻是天壤之別。仔細觀察“蘇”這個繁體字,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蘇”字由“艹”、“魚”和“禾”組成,寓意著魚米之鄉。即使在水利設施高度發達的21世紀,安徽依然難以超越江蘇。儘管兩地在陸地上的面積相差不大,但江蘇擁有廣闊的近海漁場,這片海洋資源為當地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能夠支撐起大量的人口。

蘇星雲意識到,要想實現真正的繁榮,不能僅僅依賴陸地資源,還要充分利用海洋的優勢。他開始著手規劃如何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以實現領地的可持續發展。他明白,只有平衡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國富民強。

玩過帝國時代的蘇星雲,更是點亮了從海洋獲取食物資源的技能。對他而言,船隻不僅僅是用來運輸人員的工具,捕魚同樣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如今,領地內鋼鐵資源充足,造船匠人眾多,水手隊伍也十分龐大。更重要的是,當下的大洋環境還未遭受後世那種過度捕撈的破壞。

數十艘兩百噸級的漁船紛紛下水,拖曳著巨大的漁網,浩浩蕩蕩地駛向深海撈魚。得益於行政組的政策扶持,漁業得以迅速擺脫了過去那種幾個人駕駛一條小船的落後生產模式。如此一來,大量的優質蛋白質源源不斷地從海洋輸送到了百姓的餐桌上。

儘管身處這個時代,蘇星雲無法利用現代科技製取高強度尼龍來製作漁網,也無法使用壓縮機進行冰凍儲存魚類。他們僅能依靠木質船隻、天然纖維編織的漁網,以及傳統的鹽醃方法來處理捕獲的漁獲。即便如此,依靠這樣的方式進行捕撈,其產品對領地而言仍然構成了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

在海產加工廠中,實施的是高效的流水化作業。當海魚被捕撈上來後,首先會由一個工作組進行簡單的分類。隨後,這些魚會被依次傳遞到下一個小組。海魚先後經過切魚頭小組、破魚肚小組、掏魚髒小組、清洗小組、醃製小組等多道工序。最終,它們會被加工成一桶桶無頭且白淨的醃製魚肉。

這些醃製好的魚肉會經過加熱消毒處理,然後撒上適量的油。接著,工人們會用鐵蓋將其緊密封閉,並在封口處塗抹蜂蠟以確保密封性。這樣處理過的魚肉被妥善儲存,並被運往黃州領地。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這種加工業務大量僱傭婦女,這實際上是對那些閒散在家中的女性勞動力的一種解放,為她們提供了就業機會。

這種桶裝的鹹魚產品,主要被運往內陸領地。在海洋捕撈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兩個沿海主基地的居民可以直接享受到新鮮的魚類,對於鹹魚之類的加工品,他們早就吃得夠多了。每桶鹹魚的重量大約為一百公斤左右,在黃州這個內陸領地非常受歡迎。對於當地的民眾來說,海魚的價格遠比豬肉便宜,因此它成為了他們飯桌上的首選食材。

當然,加工出來的魚頭、內臟等下腳料也沒有被浪費。這些材料會被烘乾並磨成粉末,隨後新增到飼料中。得益於海洋捕撈業的蓬勃發展,臺灣島上的家禽和牲口養殖產業也呈現出興旺的景象。過去,這些下腳料通常被用來積硝,但隨著蘇星雲找到了硝石島,他的三大基地便不再依賴魚內臟作為硝田的原料,而是將其用於家禽和牲口的飼料。這些富含蛋白質的物質在經過豬牛等動物的消化吸收後,其殘留物再次回到硝田中。雖然硝田的產量因此有所下降,但與領地中豬牛數量的增加相比,這樣的交換無疑是划算的。

蘇星雲發現硝石島的過程充滿了探索與驚喜。起初,他在研究航海日誌時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