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6章 難得的和平期與建設 (第1/4頁)

加入書籤

公元1344年,正值元朝正至四年,蘇星雲格外從容。他並不理會外界的風風雨雨,只是安心地經營著自己的種田大業。

在順江而下的船隻的忙碌景象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物資被運送到如東分基地。如皋縣的兩萬人口,在蘇星雲的精心組織下,正有條不紊地將他們的勞動力投入到各項生產活動中。這些新增的勞動力,不僅為蘇星雲的領地帶來了活力,更在他的體系下創造了源源不斷的財富。

隨著時間的推移,蘇星雲掌握的人口數量正在不斷攀升,已經接近一百萬這個重要的關卡。而與此同時,整個元朝的人口大約在六千萬左右。當然,古代的統計資料總是存在一定的侷限性,流動人口往往難以準確計算。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酌情考慮,將元朝的實際人口數量向上調整一千萬。

在安徽地區,人口數量大約在四百萬到五百萬之間。而蘇星雲此時所佔領的土地,僅僅是安徽地區的十分之一。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他的領地卻吸納了安徽四分之一的人口。這些人口,原本是被蒙元貴族驅趕得四處流浪的漢族自耕農。在過去,他們可能會選擇一片拋荒的土地,艱難地維持生計。但現在,他們卻像潮水般湧入蘇星雲的領地,彷彿這裡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蘇星雲之所以能夠吸引如此龐大的人口,得益於他近年來大力修建的水利設施。這些水利設施不僅改善了領地內的農業生產條件,還使得糧食產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因此,儘管領地內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但糧食供應卻依然能夠自給自足。

然而,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和農業技術的日益成熟,現有的農業人口已經將領地內的耕地全部開墾完畢。這意味著,新來的勞動力已經無法再從事農業生產,他們需要逐漸向工業人口轉變。蘇星雲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開始著手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為這些新來的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蘇星雲的領導下,他的領地逐漸變得繁榮昌盛起來。不僅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呈現出蓬勃生機。這片曾經被蒙元貴族忽視的土地,如今卻成為了漢族人民嚮往的家園。

隨著蘇星雲不懈努力地推動識字率,使用簡體字的人群在江淮大地上迅速崛起,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群體。這一群體的增長速度之快,單從人數上看,已經迅速逼近甚至有望超越當時整個中國計程車族群體。蘇星雲在領地內推行的掃盲教育成果顯著,僅需三個月就能讓學習者掌握400個漢字,這樣的速度簡直令人驚歎。這種高效且大規模的識字教育方式,宛如工業化生產初級工人的模式,只有在漢字文化圈內才能得以實現。

在中國,認識600個漢字的人通常不會被視為文盲,他們具備基本的讀寫能力,能夠融入社會生活。然而,在英國,如果一個人只認識600個英語單詞,那麼他幾乎可以肯定會被認定為文盲。這是因為拉丁語系的常用單詞數量龐大,最少都有上萬個。相比之下,漢字的簡潔性和高效性在這一方面體現得淋漓盡致。

進一步來說,在英語國家,一個人即便透過了6級英語考試,掌握了6000個單詞,他的英語水平可能仍然不如美國鄉村大媽。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而是反映了英語單詞數量的龐大和學習的難度。在這樣的背景下,蘇星雲在江淮大地推行的簡體字識字教育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如皋縣的建設工作進展得如火如荼,很快便取得了顯著的成果。隨著曬鹽場的正式投產,第一批質優價廉的鹽被順利運送回了小黃洲。這不僅為蘇星雲的領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更為後續的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蘇星雲的領地內,有一群熱衷於化學研究的科學家。他們整天泡在實驗室裡,搗鼓著各種化學反應。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在嘗試合成硫磺和鹽酸的過程中,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