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59章 蓬勃發展的軍工產業 (第1/3頁)

加入書籤

公元1344年初,領地中的初中生人數僅為人,然而到了1346年下半年,這個數字激增至人。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透過了一門高等學科的考試,無論是物理高中考試還是化學高中考試。那些未能透過考試的學生,也因為在數學考試中所展現出的能力以及對自然科學的基本瞭解,在工廠的學習過程中表現得極為迅速,通常能在一年內成長為技術工人。儘管一些資深師傅認為這些速成的技工在某些細節上可能不如他們親手調教的學徒,但他們不得不承認,與最初的手把手教學相比,這種新來的初中生要輕鬆且高效得多。在蘇星雲對成品產量有著明確要求的背景下,老一輩工匠們普遍認為,將初中生送入工廠的模式,最符合當前大規模培養技術工人的迫切需求。

為了提升領地民眾對自己培養理科秀才計劃的重視程度,蘇星雲借鑑了朱元璋的一些做法,推出了土地免稅政策。然而,明朝士族功名免稅政策卻是一項導致國家衰敗的措施。由於對有功名計程車子免稅的土地數量限制過低,往往一位寒門書生一旦高中,便會有大批人帶著土地前來掛靠,迅速佔滿了免稅土地的配額。這導致國家內部出現了一個龐大的、無需繳稅卻能左右國家政局的勢利階層。儘管後世的儒家文人對此避而不談,但崇禎皇帝卻是歷史上最聽從這幫文人建議的皇帝,將所有治國之策都交給了他們,最終導致了國家的衰敗。這些文人在為崇禎這個亡國之君尋找缺點時頗感頭疼,他們最終選擇了“剛愎自用”這一罪名。顯然,他們無法坦言崇禎皇帝太過信任他們這些文人,才是導致國家衰敗的真正原因。

蘇星雲為治下理科生提供的免稅名額具體如下:初小生可獲得十畝地十年的完全免稅優惠,初中生則可享受二十畝地二十年的免稅待遇。透過一門高等學科考試的學生可獲得三十畝土地三十年的免稅資格,若透過兩門考試,則免稅期限長達六十年。更為靈活的是,這些免稅名額可以進行交易或折算轉換。蘇星雲認為,透過這些免稅名額換取文化人口,對於自己的領地而言是一筆穩賺不賠的交易。這些受過教育的人才能夠迅速轉化為工業人口,他們所創造的財富遠遠超過了那些被土地束縛的農民。

這一政策的實施,促使領地中學霸層出不窮,這也是為何在短短兩年內能有如此多的初中生湧現出來。值得一提的是,蘇星雲領地中初中畢業考試與中考的數學難度相當。至於高等學科的物理和化學,蘇星雲在當年高考中幾乎獲得了滿分,因此他在為領地學生出題時自然也不會手下留情。蘇星雲有時會反思,自己這個來自城市的學生是否在高考中顯得意志薄弱。但當他回想起自己當年與那些小城鎮同學的差距,再看看眼前這些學子,他感到了一種釋然。這些在艱苦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迫切渴望擺脫困境,因此他們對改變命運的每一個機會都極為珍視。蘇星雲不禁慶幸自己當年沒有出生在大河南。以河南的考卷來衡量,自己的分數至少要比曾就讀的大學錄取分數線低20分。

目前,領地中學成的學子們來自各個領地,不僅有黃州領地本地的學生,還有如皋領地和臺灣領地的學子,未來兩年內可能還會有東北島領地的學生加入其中。現在,他們都匯聚在黃州領地的工業區。憑藉學生證,他們可以在學校購買到僅相當於外面十分之一的學生船票。每年的節假日,他們都能乘坐專屬快船與家人團聚。

由於考試製度的建立,領地中的社會階級流動性得到了顯著提升。農民的孩子不再註定只能是農民,工人的子女也有可能透過考試成為地方行政官員。在這樣的背景下,整個領地開始高度重視理化學科。在學習了理化知識後,人們的視野得到了極大的拓寬,對於那個時代無法創造實際價值的四書五經,他們充滿了蔑視。蘇星雲並不擔心自己所倡導的理化學科會被扭曲成八股文的教條形式。在他看來,相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