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1章 資源枯竭 不得已的擴張 (第1/3頁)

加入書籤

公元1342年,對蘇星雲而言,是精彩一年。隨著和縣土地上糧食豐收,這片富庶之地聲名遠播,吸引了大量周邊流浪者慕名而來,渴望在這片土地上找到生存的希望。

蘇星雲重視這批寶貴的人力資源,沒有讓這股力量閒置,迅速行動起來,建立並擴充套件了淨化營地(可以理解為一種集中安置與勞動管理的場所),在此基礎上,一種新型農業組織形式——集體農莊悄然興起,成為歷史轉折時期的創新之舉。

在集體農莊中,新到的移民被組織起來,共同勞作,以工分制度來衡量每個人的貢獻。這不僅激發了大家的勞動熱情,也讓他們為未來幾年內在和縣安家立業的目標奮力拼搏。因為蘇星雲明確規定,每位移民需在集體農莊中辛勤耕耘三年,三年後,根據各自累積的工分,公平分配土地,確保付出與收穫成正比。

移民們知道,每一滴汗水都是為自己流的,因此,他們毫不吝嗇地投入到勞動中,使得集體農莊的生產效率顯著提升。此外,蘇星雲還鼓勵學習識字,將教育融入勞動,因為知識同樣能夠轉化為工分。

公元1342年的炎炎夏日,一場農業革命悄然上演。十臺嶄新的蒸汽拖拉機轟鳴著踏入農場,如鋼鐵巨獸,在田野上穿梭,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聲響和滾滾的黑煙白霧,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每臺都擁有著相當於二十頭壯牛的耕作效能,徹底顛覆了傳統的農耕模式。

然而,高科技伴隨著複雜的維護保養。這些蒸汽拖拉機雖強,卻也帶著不少“小脾氣”——換活塞成了家常便飯,每工作一小時就得停下換木塞,耗時至少二十分鐘來更換。但即便如此,的移民們親眼目睹這些“鐵牛”在駕駛員的操控下,高效犁耕,心中的震撼可想而知。

第一次見到這些拖拉機時,移民們被巨型機械震撼到了,有的想要跪拜。在他們有限的想象力中,這些發出怪異聲響、吞吐黑煙的鋼鐵怪物,簡直就是妖怪。幸好,民兵隊的及時解釋讓大家明白:這些“鐵牛”其實是現代工匠製造出來的,是機械廠中技藝高超的“現代魯班”們精心打造,專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而生。

民兵們滿臉得意,眉飛色舞地向新來的移民們講述著他們的新發現——拖拉機,那神情彷彿在說,這可是咱們村的大寶貝!其實,他們自己也才幾天前頭一回見這鐵傢伙,心裡那股子新奇勁兒,跟移民們現在一個樣兒。

一番講解後,移民們紛紛從座位上站起,目光中滿是對駕駛拖拉機者的敬佩。緊接著,一個重磅訊息讓現場氣氛瞬間沸騰:原來,這些駕駛高手都是機械廠的專家,他們此行不僅是展示,更重要的是要傳授技藝,讓一部分人快速掌握拖拉機的駕駛和簡單維修技能。

這意味著什麼?學會了駕駛拖拉機,在田間地頭一展身手,那工分可就不是一星半點了,直接翻倍往上漲!這可是實打實的好處!

在集體農場,工分那可是實實在在的硬通貨。攢夠了工分,三年後直接換地,一個壯勞力認真幹三年,輕鬆拿下20畝良田,拼一拼,30畝也不在話下。但有個上限,就是30畝封頂,不過別擔心,多出來的工分兒還能換其他東西,像那些質量上乘的鐵傢伙。

移民們可算是明白了,領地裡知識就是力量,特別是學開拖拉機的,還得識字才行。這下,大家對學習文化知識的熱情噌噌往上漲,都想著多掌握本事。

蒸汽拖拉機簡直是種地神器,買耕牛的錢省了一大筆。更厲害的是,工匠還在發明了新型木質活塞,他們經過研究發現,北方的硬木頭,經過桐油這麼一處理,做出來的活塞很耐用,讓人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代的木匠工藝,將木頭的效能摸得透透的!

不過領地中的農業代表在瞭解到拖拉機的優秀表現後,對蘇星雲以及行政組只將拖拉機放在集體農莊中使用的命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